日期查询:2025年08月15日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探大河文明

打卡黄河臂弯里的博物馆 遇见华夏文明N种形态


  本报记者 田璐
  
  从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到“舜歌南风”“嫘祖养蚕”“禹凿龙门”等远古传说……运城的各个博物馆凝结着河东文明的缩影,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荣光。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直奔大河之东,来到“好运之城”运城。在运城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支撑下,运城博物馆、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关公文化博物馆等文博场馆为游客“烹饪”出一道道“文化大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博物馆“打卡充电”,让假期充满浓浓的文化味。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畅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走进黄河臂弯里的博物馆,同历史对话,涵养文化自信,遇见华夏文明的N种形态。
  
  运城博物馆 馆内珍品多达13.8万余件
  
  最近,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的运城博物馆成了暑期里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今年暑假,运城博物馆在每周六、日延长开放一个小时,让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涨知识,还能觅清凉、休闲放松。
  运城博物馆馆体建筑造型宛如扎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老树根,诉说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从空中俯瞰,博物馆建筑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寓意着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馆内藏品共计13.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033件。这些文物藏品涵盖了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及当代印证河东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类实物,形成了石刻墓志、戏曲砖雕、刺绣、道教文化和关公文化等几大藏品体系。
  基本陈列“大河之东”,由“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6个历史专题展组成。植根于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围绕 “一缕曙光”“一堆圣火”“半个蚕茧”“一席荒帷”“一池白雪”“一位圣人”“一处唐塔”“一座浮桥”等独特文化基因,搭建承载历史、传承文明的平台,让文物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公众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走进这座黄河臂弯里的博物馆,能够遇见3件“镇馆之宝”——距今4500多万年的世纪曙猿下颌骨化石、6000多年前的彩陶盆和商代早期的前庄方鼎,听它们讲述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据了解,今年,运城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4000余人。为了让文物变得 “鲜活可触”,运城博物馆推出了多项数字化互动项目,观者可以操作馆内的多媒体互动一体机,了解文物的年代、尺寸和精美纹饰,在互动体验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插上数字化“翅膀”的博物馆,正在为公众构建更广阔、更有力量的文化空间。
  
   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 “东方艺术画廊”倾国倾城
  
  漫步城市,与文物古迹美丽邂逅;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余温……2024年,运城博物馆入列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当地文物展示的重要窗口,运城博物馆持续充实藏品,将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关公文化博物馆纳入分馆。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来到芮城,这座被黄河揽在臂弯里的地方,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芮城段不仅串联了古遗迹、古渡口,让游客纵览黄河风光,还能一览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的永乐宫壁画。
  作为重要的黄河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宫观,永乐宫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特质的珍贵文化遗存,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举世瞩目的搬迁工程享誉华夏。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永乐宫壁画艺术的平台。
  步入最主要的殿宇——无极殿,可以欣赏到永乐宫壁画的精华 《朝元图》。壁画描绘的290位神祇人物,个个面型丰满,表情生动,各具典型,衣冠服饰无一雷同,继承了唐宋延留下来的吴派道教人物画传统。
  走进提升改造后的 “永乐宫搬迁纪实展——永乐壮歌”展厅,游客用手指轻点数字大屏,搬迁手写材料、专家讲述视频及老照片等各种资料便呈现在眼前,让游客直观地感受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举世瞩目的永乐宫搬迁工程。“和光同尘——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展览从传统之道、披云行道、冲和建宫和大道践行4个方面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数字化、AR、短视频等多种手段,讲好永乐宫壁画道教文化、人物故事,让永乐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壁画资源优势,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开发了壁画临摹、搬迁体验、斗拱展示体验、泥皮画体验、碑拓体验等系列研学课程,通过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公文化博物馆 沉浸式读懂“义薄云天”
  
  关公文化是运城的名片,被誉为“活的关公文化”的解州关帝祖庙,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
  2024年9月揭牌的关公文化博物馆,依托解州关帝祖庙文物资源,以关公文化为核心,展陈8000余册古籍文献,设置结义亭、君子亭、雉门东西侧、西官库、崇圣祠六大展馆,系统展示了关公生平、祭祀场景复原、建筑绘图、古籍文献、祭祀文物及造像艺术等内容。
  沿着关帝祖庙中轴线,穿过结义亭,在雉门东侧为 “线语春秋——解州关帝庙建筑及馆藏附属文物绘图展”,映入眼帘的是多幅建筑实测图纸及器物绘图手稿,包括解州关帝庙总平面图、午门、御书楼、崇宁殿等建筑的测绘图16幅及端门、春秋楼的铁人、铁狮、铁鹤、铁旗杆底座等手绘图18幅。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手稿和测绘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 “古建培训班”,出自业内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之手,在准确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很高水准。
  雉门西侧的展厅则是 “祖庙华章——解州关帝庙古籍文献展”,展出庙藏《解州全志》《三国志》等古籍、版刻,附以庙藏账本、租簿、契约单等,见证关公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崇宁殿旁的西官库,原为旧时存放祭祀活动所需供器、礼器的场所,展览在尊重历史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祭祀礼制”“关公信俗”两个部分,记述了关公祭祀发展、祭祀礼制变迁、信俗活动传承等内容。
  同时,该馆实施文物修复与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3D打印技术创新展陈形式,进一步诠释了关公精神,不断扩大关公文化的影响力,让观众沉浸式读懂“义薄云天”。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徜徉在文化海洋里,凉爽的肤感消除了人们的炎热,还让人们少了烦躁、多了思考,让假期充满浓浓的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