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15日

假道灭虢和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国通过“假虞灭虢”的计策吞并虢、虞两国,这一事件不仅成就了“唇亡齿寒”的典故,更被《三十六计》收录为“假道伐虢”的典型战例。其背后既有大国博弈的谋略,也揭示了小国因贪婪短视而自毁根基的历史教训。
  
  弱国联盟与晋国的野心
  
  虢国与虞国同为姬姓诸侯,虽分处南北(虢国分为北虢与南虢,虞国位于今山西平陆),但世代结盟,形成“唇齿相依”的防御体系。晋献公为消除虢国收留晋国流亡公子的威胁,决意灭虢。然而,晋国若直接进攻虢国,虞国必出兵支援,因此晋国大夫荀息献策:“以屈邑良马与垂棘璧玉贿赂虞侯,借道伐虢。”这一计策的核心在于瓦解虢虞联盟,利用虞侯的贪婪打开突破口。
  《左传》记载,荀息以“虞不腊矣”(虞国等不到年终祭祀)预言虞国灭亡,暗示其目光短浅。
  
  两次借道与灭国过程
  
  第一次借道(公元前658年)
  晋国以珍宝为饵,成功说服虞侯借道。晋虞联军攻破虢国北境重镇下阳,但南虢因主力在外未受重创,晋国暂时退兵。此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力谏:“虢亡,虞必从之。唇亡则齿寒!”但虞侯沉迷珍宝,拒绝采纳。
  第二次借道(公元前655年)
  晋国再借道伐虢,虞侯不仅同意,甚至派兵协助。晋军攻陷虢国都城上阳,虢公丑逃亡。回师途中,晋军以“休整”为名进入虞国,突然发动突袭,俘虏虞侯,虞国灭亡。
  晋献公夺回当初贿赂虞侯的良马与璧玉时讥讽:“马齿徒增”(马老了,璧玉却未损),暗讽虞侯因小利失国。
  
  成语内涵
  
  唇亡齿寒:宫之奇以“唇齿相依”比喻虢虞关系,强调弱国联盟的存亡逻辑。失去虢国屏障,虞国直接暴露于晋国兵锋之下,终致覆灭。这一成语后被引申为事物相互依存的普遍规律,如《三国志》中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亦基于此理。
  假道伐虢:该计策被《三十六计》归纳为“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即以“借路”之名行吞并之实。后世将此策略应用于商业竞争或国际政治,例如通过合作渗透瓦解对手联盟。
  
  典故的延伸影响
  
  “假虞灭虢”事件不仅成为春秋时期弱肉强食的缩影,更被历代兵家视为经典案例。虞侯的失败在于贪图眼前利益(珍宝与战利品),忽视长远威胁。宫之奇携族逃亡的结局,更凸显了智者对危机的清醒预判。例如,唐代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强调“伐谋”重于“伐兵”,即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智慧。而“唇亡齿寒”的警示,至今仍被用于环境保护、经济合作等领域,提醒人们关注系统性的依存关系。
  这一典故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揭示了联盟信任、战略眼光与利益权衡的重要性,其哲学内涵与实用价值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文化中历久弥新的智慧符号。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