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二字铭记于心“履职”二字落到实际
本报记者 陈晓平 文/图
郑建国是忻州市第五届、宁武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自担任宁武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以来,他始终将“人民”二字铭记于心,把“履职”二字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他常说:“人大工作与群众的距离最近,咱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就说明咱心里对群众有着多深的真情。”他用心用情,努力践行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人大是政治机关,方向不能偏,立场不能移。”这是郑建国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会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学得更深入、更透彻。有人说他“较真”,他却笑着回答:“只有自己先弄明白,才能带着大家干明白。”
有年轻干部问他“工作秘诀”,他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无非是把该干的事干好,把该担的责担起来,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对得起胸前的党徽。”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他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外出观摩学习,提升代表素能,夯实履职基础。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型”向“落实型”转变。在全县13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点和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中深入开展 “代表进站入点听民情解民忧”主题活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重视审议意见,提升监督实效。对审议意见实行“清单化管理”,逐条拆解成可量化、可检查的具体事项,构建 “跟踪—反馈—回头看”监督闭环,择期开展 “回头看”,确保每一份意见落地有声、惠及民生。
“正名”土地权属,守护村民权益。薛家洼乡高崖上村是全县“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但是该村75户村民的1830亩确权耕地及5430亩集体土地权属与行政区划不符,且跨界与朔州市之间存在土地权属争议,导致该村产业发展难以规划。郑建国通过走访,与乡村两级干部群众座谈交流,形成代表建议意见。在他的推动下,市直相关部门协调启动了踏勘核查程序。
挖掘天池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海子背村是县人大办的巩固衔接帮扶单位,郑建国始终将该村的发展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海子背村拥有“历史文脉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郁”的独特资源。郑建国凝聚合力,与文旅部门及相关热心人士紧密协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推动通道维修,便利群众出行。郑建国了解到宁武火车站旅客通道多年来狭窄破损等问题,于是督促县政府相关责任部门加快与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他推动下,群众出行更加顺畅。
积极回应关切,解企忧暖民心。当得知辖区内一家腐殖酸加工企业因原料供应不稳定导致生产暂停时,郑建国积极协调保障供应,缓解企业“无米下锅”的困境。
郑建国表示,作为人大代表,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与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关注民生热点,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宁武县的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而不懈奋斗,绝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