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文化根脉 探寻产业振兴路径
本报记者 李茹霞
近日,浙江大学校地合作赴山西晋城社会实践团的9名成员,在晋城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实践团紧扣“南大街提升改造研究”和“高平大黄梨产业发展研究”两大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产业考察等多元方式,全方位探索晋城老城区文化复兴与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路径,以青年视角生动记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历程。
文化寻根
实践团首先开启文化寻根之旅,先后探访了皇城相府、玉皇庙、炎帝陵、喜镇苏庄和釜山疗养基地。
在皇城相府,实践团成员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恢宏气势与深厚底蕴所震撼,深刻感悟到陈廷敬家族“清勤慎”家风的当代价值;玉皇庙的宋代彩塑艺术吸引大家驻足,千年珍品所承载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让实践团成员深切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炎帝陵之行,实践团成员通过丰富展陈与讲解溯源华夏文明,从炎帝教民耕种、尝百草的故事里体悟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基因,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喜镇苏庄将“喜文化”打造成特色名片,通过与专业婚庆公司合作开发体验项目带动村民增收的模式,为实践团成员带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深刻启发;釜山疗养基地从资源型村庄到康养胜地的转型,则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认识到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地特色走出独特路径。
产业调研
聚焦高平大黄梨产业,实践团成员深入韩村梨园、铁炉村百年梨园及厦普塞尔企业一探究竟。
韩家村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均严格规范,通过与晋城市农业研究所合作引进香梨,以“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有效提升了梨果品质与经济效益,让实践团成员对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有了直观认识;铁炉村的百年梨园中,斑驳的古梨树见证着产业传承,该村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等创新模式,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还解决了“空心村”问题,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厦普塞尔企业的产品展示厅内,大黄梨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企业负责人介绍,一瓶梨酒的产值相当于10斤鲜梨,深加工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但目前主市场仍集中在省内线下渠道,线上渠道面临快递成本较高的难题,这些实践案例为实践团成员研究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座谈交流
围绕晋城市南大街提升改造,实践团成员在晋城市城区老城管理委员会主任逯生云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程颢书院、八路军晋城办事处旧址等七处文化遗址,详细记录街道情况及各遗址保存状况,聆听晋城老城区的沧桑变迁故事。逯生云表示,尽量保留原建筑的外观,希望能够保留下南大街的文化底蕴。
在与老城管理委员会开展的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基于实地调研成果和采访信息,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逯生云对这些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年轻人的视角很新颖,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座谈会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此次调研让他们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次晋城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到,历史文化保护与产业创新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通过实地调研,大家看到了南大街改造中“修旧如旧”的匠心,见证了大黄梨产业“老树发新枝”的活力,更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城乡发展,为传承文化根脉、推动产业振兴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