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31日

琉璃故里探非遗 红色展馆砺初心


  本报记者 刘琴 实习生 王凯茹
  
  近日,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的17名师生组成“琉璃铸魂,红色印记”非遗探源实践团,赴晋中市介休市与阳泉市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驻足欣赏古建琉璃的流光溢彩,触摸千年文明;回望百团大战的烽火记忆,淬炼使命担当;走进街道乡村,倾听健康诉求,用青春足迹编织出一幅“文化传承、红色铸魂、健康惠民”的实践画卷。
  
  千年窑火照初心
  
  行走在“中国琉璃之乡”介休市,实践团成员走访祆神楼、后土庙、张壁古堡等古建,从飞檐翘角的琉璃饰件中,对这门非遗工艺有了初步认知。
  走进唐源古建琉璃非遗工作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开宝及其团队的作品令人肃然起敬:不仅成功复原失传百年的孔雀蓝釉烧制工艺,更让大型琉璃构件整体成型烧制技艺重焕生机。
  深入学习并体验了琉璃制作全流程后,实践团成员不仅对琉璃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更真切地体会到传承人的坚守与不易。“之前从未留意过琉璃这门工艺,直到亲眼看见这些纹饰里藏的匠心,才懂什么是‘一眼千年’。”实践团成员郝蕊娜看着复制的明代龙纹琉璃砖深有感触地说。
  实践团成员还结合专业知识,就琉璃制作中的职业病问题与刘开宝等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一砖一瓦、一器一物中,实践团成员读懂了琉璃非遗传承的密码:唯有让“根”扎得深、让“新”长得旺,千年窑火才能真正照见未来。
  
  烽火记忆砺担当
  
  来到百团大战纪念馆,实践团成员凝视着记录战役的史料与图片,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中。随后,全体人员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肃穆默哀,向人民英雄三鞠躬并敬献鲜花,用最朴素的方式向先烈致敬。
  实践团成员杨奕泽深沉感慨:“‘百团大战’是无数有名与无名的普通人,用滚烫的生命、年轻的血肉之躯铺就的精神长卷。千千万万普通人用血肉织成的防线,既挡住了侵略者的铁蹄,更托举起民族的希望。”
  “感触最深的就是这满墙的名单——先烈们虽已故去,但他们为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当目光落在一面刻满烈士名单的墙上时,实践团成员代元鹏眼神里带着坚毅地说。
  
  健康服务暖民心
  
  在阳泉市矿区赛鱼街道职工居民区,实践团发放了调配问卷,并与居民围绕聚焦日常用药情况、家庭常备药品、个人慢性病的用药购药渠道和管理方式等话题展开交流,同时针对居民用药剂量、药品副作用及过期药物处理方式等进行了沟通。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药学专业知识,专门就过期药物的危害性进行了科普,让居民明白了药品过期绝非“药效没那么好”那么简单,盲目服用过期药或处理失当,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5天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既在琉璃窑火中窥见文明的坚韧,又在烽火遗址上触摸到精神的温度,更在田间地头体会到民生的厚重。实践团带队教师王虹丹表示:“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次实践,真切感悟非遗魅力,更深入地了解百团大战的历史,进而结合自身专业所长,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