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29日
山西建投三建集团

全链条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王琳
  
  在三晋大地的广袤田野间,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徐徐展开。稻浪翻涌、公路蜿蜒、村舍错落,在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景背后,山西建投三建集团的建设者们以一个个精品民生工程、一项项创新探索,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激昂篇章。
  
  科技点亮农田 打造农业新标杆
  
  在沁县定昌镇福村的千亩智慧农业示范区,智能网关与太阳能板在日光下闪烁,田间气象站实时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这里是山西三建承建的沁县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项目的核心区域。
  “过去种地凭经验,如今种地看数据。”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说,通过部署双层土壤温湿度感知系统、田间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等20余套智能设备,示范区实现了从墒情监测到智能灌溉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土壤湿度一旦低于阈值,自动化灌溉系统便会迅速启动,单控电动蝶阀精准调控水量,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用。
  在南池村,项目团队曾面临严峻挑战。72.23亩低洼地块因地下水冷浸,大部分玉米苗无法出苗。技术人员通过水旱交替种植、秸秆阻隔盐碱等技术攻关,将地块科学划分为旱作区和水田区,成功将昔日的“冷浸田”变成“高产田”。
  如今,道路畅通、沟渠整齐、田地相连,农机往来无阻,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有望显著提高。
  
  路网通达四方 编织振兴经纬线
  
  沁县“四好农村路”PPP项目,以131条、总长413.95公里的现代化路网,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幸福蓝图。其中,97.82公里县道搭建起跨区域交通主框架,127.94公里乡道强化镇域协同,188.19公里村道如毛细血管般连通近200个自然村。
  “我们秉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的理念。”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条路不仅让学生上学、村民就医更加安全便捷,也让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走出乡村,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道路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步推进,呈现出“车在景中行”的美丽乡村风貌。
  多年的建设与运营,让沁县“四好农村路”从单纯的基础设施转变为融合“建、管、护、运”的综合性民生工程,成为农民走向富裕的“幸福路”与“致富路”。
  在河曲县,针对农村垃圾处理难题,项目团队创新构建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体系,在162个行政村设置地埋式分类垃圾桶,配备专业收运车辆,实现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
  
  民生工程暖心 描绘幸福新画卷
  
  长子县发鸠山下,黑虎岭隧道贯穿山体。这是山西三建承建的长子县农村供水应急水源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的关键部分。项目西起横水乡,东接申村水库,通过1.98公里隧洞和30公里输水管网,将优质水源引入20余个村庄,可满足30万居民的应急用水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采用生态护坡、植被恢复等技术,让输水管线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打造出一条“水脉绿廊”。
  在太原市小店区,一座座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守护着乡间的清水绿岸。该项目作为山西三建承建的重点民生工程,以“治污不流一滴污水,还田不留一片污染”为目标,为乡村振兴筑牢生态根基。
  
  绿色转型加速 书写振兴新篇章
  
  在上党革命老区,山西三建承建的散煤清零项目正改变着千家万户的取暖方式。通过新建热力站、敷设供热管线,将武乡、襄垣、长子等多个县、区的上百座村庄纳入集中供暖范围。“以前烧煤炉,屋里屋外都是灰,现在用上暖气,既干净又暖和。”武乡县村民感慨道。
  项目按照 “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为主,工业余热、能源岛为辅”的理念,大力整合供热资源,加快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燃煤电厂、工业余热等的供热能力,积极建设长输供热管线,淘汰热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西三建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打破单一项目建设的局限,构建系统解决方案。从智慧农田到“四好农村路”,从净水工程到清洁供暖,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每一处改变都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西三建正以全链条实践,用实干绘就新图景,为三晋大地的乡村振兴事业书写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