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这场实践调研一直在路上
大同云州区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校地携手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吕汉富 通讯员 王雨
1953年,北京大学地貌专业创始人、构造地貌学奠基人王乃樑教授带队来到山西大同进行地理考察,当他踏入云州区(原大同县)时,被当地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所吸引。王乃樑以专业视角捕捉这片土地的地质密码,为后续校地合作、实践调研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55年,王乃樑带领青年教师欧阳青再次来到云州区,正式开启详实的调查研究,云州区也被选为北大长期考查调研基地。
1958年,北大在云州区友宰和许堡两地分别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这意味着北大与大同的长期合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025年,北大师生到云州区实习实训70周年之际,团云州区委书记陈园园全程统筹协调,精心规划实践路线,协助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实践团在该区开展为期10余天的实习实训活动。63名师生以“实地观察+专题学习”模式,围绕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深度实践调研。北大人正以别样的活力,带着课堂沉淀的理论养分,踏上实践的新路程,用求知的脚步丈量云州沃土。
缘起上世纪五十年代
北大与云州区结缘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王乃樑率先提出“建立地方地质地貌专史”的构想,将学术研究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结。
1953年,王乃樑带队来到大同地理考察时,将目光聚焦到了云州区当地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
两年后,他再次来到云州区,经过实地勘察与学术研讨,与欧阳青一致决定将云州区选为长期考察调研基地。
于是,195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北大分别在友宰和许堡两地建立了2个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地貌学教学实习基地由此落成,1956级以后的本科生开始入住实习基地,地貌实习也由此走向正规化、体系化。
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从云州沃土中汲取营养,还不断书写着校地携手共进的新篇章。
之后至1965年间,当时的北大地质地理系(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前身)以大同地貌野外教学基地为核心,逐步构建起系统化、规范化的地貌野外教学体系,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考察融入本科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之中。
这一时期,校地合作更为密切。师生们向当地政府汇报实习的目的和任务,政府部门为他们提供实践场所,提供水利、气象、水文、地震等有关机构的历年数据资料,并积极解决吃住行等难题,选派熟悉本地地貌的农技员担任实践向导,方便师生们开展实地考察。
校地同心 传递学术火种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期间,北大地质地理系在云州区进行本科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两项内容。
师生们携带罗盘、经纬仪等专业设备,沿着桑干河两岸、大同火山群等地貌典型区域开展实地勘测。在此过程中,结合云州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初步制定出地貌观测描述、第四纪地层观察和剖面测量、标本和化石采集等内容的标准化考察流程。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围绕区域特色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专业基础。
毕业论文写作是深化校地合作的重要纽带。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火山群形成机制、河流沉积环境演变、黄土高原侵蚀规律等课题,开展为期数月的深入调研。地方政府为毕业论文研究给予政策支持,尽力提供有关资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一代北大人仍坚持以地貌、第四纪地质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不断充实野外实习内容,并且编写了《野外实习书》,实现了野外地貌教学实习的规范化。在这一阶段,北大师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大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合作,对大同火山的性质进行了调查,用火山上广泛分布的汉代古墓,论证了火山群是死火山,为云州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校地双方相互扶持,以实际行动传递学术火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彰显了校地同心、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
多维赋能 深化拓展研究
进入21世纪,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北大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建立,为校地合作开启了全新篇章。
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研究技术的革新,该学院对大同火山群的考察在专业性、适应性与覆盖面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依托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前沿科技,该学院研究团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野外考察,而是通过卫星影像解译、三维建模等手段,对火山地貌的形成机理、区域地貌演变规律展开精细化分析,考察范围也从单一的火山地质地貌向全域生态环境、城乡空间布局等领域延伸,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方案。同时,研究视角逐渐从自然科学向人文社科交叉拓展,将火山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资源开发纳入重点研究方向,也使得学生具备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
长期以来,该学院整合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优势,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的全链条科研体系。在火山地质与地貌演化、流域生态修复、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多次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搭建平台 注入持久动力
作为大同盆地核心区域,云州区集多样地质地貌、丰富生态资源与深厚人文底蕴于一体,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等多领域研究提供了天然的科研样本库。70年来,凭借自然地理优势,使云州区与北大城市环境学院的科研方向形成高度契合。
2025年7月,又一批北大学子来到云州区实践调研。团云州区委紧密配合,积极为实践团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质平台,助力调研工作高效开展。
其间,实践团成员走进沙板梁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通过沉浸式考察地质地貌,探索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路径。陈园园还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现场讲授专题党课,深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推进逻辑。
此外,实践团成员沿六楞山、小北山、黑山等自然生态带,走访唐家堡、坊城新村等特色村落,挖掘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创新模式;在册田水库、桑干河等流域,聚焦水资源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展开研讨;于西浮头村、恒山一线,调研古村落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共生路径;深入口泉山、云冈石窟、鼓楼等历史文化地标,探寻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可持续方案。
70年,大同市云州区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合作,不仅仅源于双方在自然资源禀赋上的高度契合,更暗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纽带。这种人文共鸣,为校地合作注入了持久动力,也让单纯的资源互补向着更深层次的理念互融、使命共担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