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25日

千年“村跤”激情燃烧

●米广弘


  气力的较量,智慧的交锋,挠羊赛是流行于忻州一带的民间摔跤活动。当地谚语:“赶会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戏又摔跤,都来看热闹。”在近千年的传承中,挠羊赛早已与庙会结为不可分割的民俗“搭子”,更深深融入了忻州人的血脉,成为独属于民间的“村跤”,火热程度丝毫不输“村BA”。2008年,挠羊赛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忻州市忻府区奇村传统庙会现场,戏台上的锣鼓声刚刚停歇,观众的喧哗却并未散去,反而朝着广场中心的露天擂台涌去——当晚的“挠羊时间”到了。不等开锣声响,村民们早已闻讯而动,提着马扎、抱着板凳、开着三轮,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来,高低错落地将擂台围得水泄不通。广场上的灯光聚集在略显粗糙的台面上,同时点燃了人们眼中跃动的期待。
  为鼓励孩子们动起来,“头羊”赛先看少年组,紧接着是邀请赛和民间赛。少年组的较量干净利落,气氛很快被点燃。没有年龄、性别、体重、时间限制,不穿专业跤衣,挠羊赛的规则独特而充满魅力,除双脚外的任何部位沾地即输,一跤定胜负。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唯有连续摔倒六人才能赢得最终的荣誉,中途一旦失利则再无上场资格,并由相应的胜者继续展开新一轮角逐。在过去,最终获胜的跤手需扛起作为奖品的肥羊绕场一周向观众致谢,“挠”在当地意为“扛”,因此得名“挠羊赛”。
  相比于过去,如今挠羊赛的交流半径也在不断拓展,多活跃在忻府、定襄、原平三地,比赛邀请了来自内蒙古和太原的专业摔跤队同场切磋,多支强队的碰撞成为比赛现场的一大看点。成年跤手陆续上场,气氛逐渐绷紧。上台握手行礼,双方随即如斗牛般互相抵住肩膀,猫腰、岔腿、绷膝,凌厉目光死死锁定对手。随着喝跤人一声哨响,场上风云乍起,伸手、角力,腾挪、闪躲……攻防交错、不断试探,局面逐渐陷入胶着。电光石火间,其中一人猛地沉身,拧腰发力扑了过去,双臂铁箍般锁住对手大腿,头肩顺势贴近对方腹部。“嘿!”一声暴喝,甩臂发力,对手瞬间被掀离地面,“啪”的一声闷响,结结实实砸在台面上。刹那的沉寂后,山呼海啸般的喝彩炸裂全场。
  这就是挠羊的绝活——抱腿冲怀。跟其他跤种比,这招最显功夫,既要不停闪转腾挪保持重心稳住自己,更要瞅准破绽雷霆一击,攻防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台上获胜青年向欢呼的观众挥手致意,汗水早已将他的脊背打湿,汗珠顺着涨红的脸颊滚落,稍作休整,他索性甩掉上衣,赤膊迎接下一名挑战者。
  擂台上,“过五关斩六将”谈何容易,这一夜注定漫长。场上比拼的是爆发力与技巧,场下的智囊团也忙着为待战的选手出谋划策,若遇上旗鼓相当的对手,通宵达旦的角力便又成了比拼意志力的马拉松。一波又一波的惊呼、喝彩,沸腾了村落的夜空,从夜幕初垂直至次日东方既白,擂台上的较量持续了十几个小时。
  忻州这片土地,素来盛产“挠羊汉”。从田间地头走出的摔跤好手们,在中国式、国际式摔跤和柔道的国内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在忻州市摔跤柔道运动学校,一代代当地青少年以此为起点,走上职业道路,不断为省队、国家队输送着新鲜血液。
  “流量”时代,现场不少文旅主播架起设备,将这场比赛同步搬上云端。直播间里上万名观众涌入,弹幕如雪花般飘过,满屏皆是点评与喝彩,把忻州的瓜果、温泉、特色小吃,跟这古老又带劲的挠羊赛一道,响亮地推介出去。
  当晨曦微露,擂台上激战的余温未散。那一声声沉重的摔打与鼎沸的呐喊,是力量与技巧的碰撞,更是千年民俗跃动在今日的脉搏。古老的挠羊赛正随云端奔涌的弹幕与泥土蒸腾的热情,在忻州大地上生生不息地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