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传统古村落 激活文化生命力
本报记者 李茹霞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礼遇伯方”社会实践队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晋城市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探廉政根脉、守非遗匠心、活古建生命、录乡土记忆”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探寻廉政根脉方面,实践队以“廉政文化”为切入点,走访毕家老宅、查阅族谱文献、与村中老者交流,深入挖掘清代廉吏毕振姬的生平故事。在现任村支书赵喜珍的引导下,实践队对比古今基层治理智慧,拍摄完成了《青廉说》系列微视频。
为守护非遗匠心,实践队聚焦国家级非遗上党梆子及省级非遗戏曲盔头制作技艺,深入伯方村、北王庄进行艺术实践。他们用高清影像全程记录盔头制作工艺,结合对省级传承人许保太的口述史访谈,深挖文化内涵,还赴上党梆子演出现场实地取景。经过10天的素材采集和精细剪辑,制作完成了5分钟的精编纪录片《艺述:指尖上的上党“戏曲皇冠”》。
在激活古建生命方面,实践队对伯方村国宝级文物仙翁庙展开了系统信息收集,实施“壁画研究+建筑调研”双线行动。针对当地文旅短板,设计了“礼遇伯方”小程序;针对空间闲置问题,提出古院落改造方案,并同步制定运营与维护机制,保障“数字方案”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
此外,实践队还启动了“礼遇伯方”口述史工程,与17名村民进行深度访谈。从98岁的赵东凤奶奶讲述的“裹脚时代女性生存史”,到煤矿工人崔保富回忆的“井下30年安全变迁录”,从教师范仰正父女两代人的“教育接力记”,到诗人郜平成笔下的“乡土诗学观察”,队员们将伯方村的文化基因转化为数字记忆档案。
未来,实践队将带着在伯方村的收获与感悟,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让青春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与“连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