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23日
超1200万高校毕业生期待打开就业新空间

这个毕业季机遇与挑战并存


  毕业季来临,超1200万名高校毕业生面临职业抉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下拨667亿元的中央就业补助资金”……近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岗扩岗政策密集推出。此外,面向社会需求相对不足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教育部正加快推进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着眼帮助其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精准匹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发展、消费新热点,成为就业新引擎。
  
  拥抱变化 新职业新工种激活就业新引擎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这一数字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就业市场压力进一步增大。
  如何走稳就业之路,是每一位毕业生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课题。
  就业之路,有挑战也有机遇。记者注意到,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一些新变化。从总体上看,数字经济、大数据、绿色能源、健康养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岗位需求正持续攀升,而建筑、纺织、零售、餐饮等传统行业的需求有所下降。
  新职业、新工种,为青年人创业和就业创造了更多机遇。7月22日,第七批新职业正式发布,增加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电子电路设计师、装修管家、咖啡加工工等17个新职业;增加黄金鉴定估价师、旅拍定制师、智慧仓运维员、睡眠健康管理师、服务犬驯养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保鲜花制作工等42个新工种。
  
  政策托举 人工智能应用培训增强新技能
  
  “存在压力”“学用脱节”,是多位受访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当前就业的困境。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刘开明,已拿到小米公司的offer。他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但实习经历和如今的工作内容都和大模型相关,“面对技术变革的大浪潮,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识库,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市场,从而在变革中把握先机”。
  但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是“幸运儿”。
  “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今年5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一方面,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尤其是一线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问题仍然突出。”
  破解难题,需要提升能力。今年3月,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全力支持提升就业能力”。5月,教育部决定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 “百日冲刺”行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产业领域的60个重点建设方向,加快“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建设,尽快完成开设、招生、开课任务,帮助社会需求不足相关专业毕业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短板,提高就业竞争力。要积极动员就业困难群体参与“双千”计划学习,以促就业为导向帮助参加培训的毕业生尽早落实毕业去向。
  
  产教融合 学生提前融入真实行业场景
  
  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产教融合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起,教育部就启动了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开展项目对接。目前,前三期项目累计组织2000余所高校与230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项目对接,立项4.5万个。第四期项目正在对接过程中。
  今年3月,教育部部署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帮助高校提升学生人工智能领域岗位认知、实习实践和就业能力,促进更好就业。目前,全国有347家企业提供“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合作项目1.1万项。
  从企业层面来看,以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正有力推动着各大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实现这一深层次变革,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施耐德电气培养了大量高精尖人才,但在产业链转型下,产业还需要更多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夏学英告诉记者,他们将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理念和技能融入课程,从而优化校园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帮助青年人提前接触产业场景。
  实习岗位前置,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实习岗位前置,就是在建设实训条件的时候,在校内给学生搭建一个实际场景的学习环境,用企业的实际设备和实际场景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就接触到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自动化系主任刘占伟对媒体表示。为帮助学生提升求职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实习岗位前置、技能培训嵌入、职业发展贯通”的全链条就业实习体系,并与海康威视等多个企业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供需匹配 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
  
  专业结构调整也是化解“就业难”背后“供需错配”的重要抓手。
  在需求端,技术的迭代升级正不断催生新兴职业需求。但同时,在供给端,却存在部分专业“就业冷”、技能错配问题。
  “强化专业建设与就业互促机制,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今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对外表示。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同时,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撤销、停招专业点数大幅超过增设专业点数,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药物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高校毕业生自身也是重要一环。今年毕业的赖同学表示:“我们不能只盯着课本知识,积极学习前沿技术、掌握先进技能至关重要,这能让你和心仪岗位更匹配,最终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赢得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和主动权。”他在去年12月成功入职一家企业。
  
  专家解读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
  
  记者:您怎么看待今年的整体就业形势?
  赵忠: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这反映了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已经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促进就业。总体来看,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记者:如何看待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赵忠:高校毕业生始终是国家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当前,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规模维持在千万级,且这一体量短期内仍将持续,总量压力不容忽视。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与发展模式转变,部分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也面临结构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多措并举。在需求侧,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挖掘国企和事业单位用人潜力等措施扩大岗位供给,同时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杠杆,引导和激励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供给侧,教育部门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协同人社部门、社会组织等通过建设专业化招聘平台、强化就业服务等举措,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精准帮扶毕业生就业。
  从长期来看,如此规模的高校毕业生持续注入劳动力市场,有助于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具有高技能、高素质、高人力资本特征的劳动群体,是适配现代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劳动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因此,我的观点是,尽管短期内面临挑战,但从长远来看,高校毕业生群体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更具持久性的动力源泉。
  记者:随着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产业等行业岗位需求大幅增加。新质生产力和就业有着怎样的联系?
  赵忠:随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岗位涌现,旧的岗位消失,一部分劳动者群体难免面临转型阵痛。国家要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编织坚实的“安全网”。同时,在劳动者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就业空窗期,通过失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抵御经济风险。作为劳动者自身,也要主动对标新岗位需求,持续更新与提升自身技能。
  总之,尽管转型必然伴随着短期阵痛,但从中长期视角来看,也会推动就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质量跃升。
  记者:这几年,毕业生就业一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您认为,要如何破解这种结构性矛盾?
  赵忠:社会上对“如何实现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适配”这一问题十分关注,特别是如何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来有效对接市场需求。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机构,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是重要使命。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在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在专业布局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需求。
  从政府的角度看,也要发挥关键引导作用,提供更多指导性的政策和信息,从而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前瞻指引,提升人才供需匹配效率。
  当然,企业也很重要。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企业要更主动加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深化产学研协同。这样,企业在招聘时就能精准锁定所需人才,就不会出现“想招的人招不到”这一现象。
  从毕业生的角度看,也要自觉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持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