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协同发力 筑牢省城防汛安全屏障
本报记者 刘家进 通讯员 李瑞云
近年来,在太原市的城市安全版图中,太原城管部门正以“人员、基地、设备”三位一体的协同模式,构建起一张覆盖防汛抢险、应急救援的坚实网络。从应急保障铁军的锻造,到桥下空间的活化利用,再到排涝设备的迭代升级,每一环都承载着“保障全市安全度汛”的使命。
锻造应急铁军
2023年5月,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市政建管中心应急保障站(以下简称“应急保障站”)正式组建。这支以退役军人和特殊岗位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队伍,秉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原则,经过长期半军事化、专业化的集中培训和实战演练,快速熟练掌握各类防汛设备的操作,战斗力显著提升。
自组建以来,应急保障站以“全年全天候值班制”筑牢防线,累计完成应急抢险42次、防汛值守351次,处置夜间巡查派单184件。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队员们连续数月夜间作业,清洗下穿通道、跨汾河大桥及街道跨线桥的伸缩缝7万余延米、疏通泄水孔15000多个,保障了城市桥梁的汛期安全。
激活空间潜力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太原市大量高架桥桥下空间曾长期面临利用低效、与城市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太原城管市政部门以活化利用桥下空间为手段,缩短设施服务保障半径。对13座跨汾河大桥、81处环线路及快速路高架桥桥下空间进行全面摸排,制定“一桥一策”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桥下空间改造工程。
在摄乐桥西、晋阳桥东、晋阳桥西、迎宾桥西、天龙山桥下等处建设6处市政应急保障基地,活化利用桥下土地面积378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31平方米,车位240个。这些基地不仅成为应急保障站开展日常训练、设备存放、应急演练的“备勤中枢”,更利用便捷的地理位置,提高了市政部门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今年以来,太原市启动移动排涝能力提升项目,集中购置130台防汛抽排设备及车辆,包括各种型号排水车及水陆两栖车、污泥车、高压射水车、吸污车、电源车等,形成累计每小时超26万立方米的应急抽排能力,构建起“一点一策+应急机动抽排”的立体防汛体系。这些设备与桥下应急基地形成“点面结合”的布局,让应急响应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防御”。
实战检验本领
今年以来,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对主城区易积水风险点开展了“拉网式”排查,确定防汛风险点160处,经认真分析研判,制订“一点一策”应急措施(其中人员、设备布控87处,移动抽排车辆布控73处)。依托气象数据,实施“提前1天研判,提前12小时布控设备,提前1小时人员到岗”的响应流程,确保降雨期间科学有序开展应急处置。
7月3日,我省中部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部分路段积水较深,防汛形势分秒迫人。本着“同城无界、民生为要”的责任共识,太原市第一时间启动跨区域应急响应。接到险情通报后,应急保障站队员第一时间赶赴抢险一线,对该区域积水进行抽排作业,及时解决了道路积水问题。
此外,在6月14日龙城大街下穿通道险情处置中,面对车辆人员被困情形,应急保障站队员确立“人车分离、梯次转移”的处置流程,同步完成人员解救与车辆拖离;在7月7日东中环立交积水险情中,2名群众受困车顶,救援队运用水陆两栖车深入1.2米深积水区域实施救援,有效保障了市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