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帆 让实践的价值持续延伸
本报记者 王立英
日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涑水筑童梦,藏蓝青晋行”实践队在运城市绛县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业辅导,感受教育真谛;制作漆扇,体验非遗魅力;普法宣传,传递法治力量。
支教赋能 触摸责任重量
支教活动中,队员们为乡村孩子打造了特色课程,课间陪伴孩子们做游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实践课上,队员们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绘制漆扇,体验非遗魅力。空白扇面浸入色彩,颜料在绢上晕染,慢慢绽成灵动图案,是孩子们的艺术初体验,更是传统文化在乡野扎根的鲜活注脚。队员们表示,曾经对“社会实践”的抽象认知,在孩子们一句“老师明天见”的期盼中变得具体而生动。乡村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与队员们密切交流每个孩子的情况,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从最初面对孩子们多样需求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精准捕捉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队员们逐渐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单向输出,而在于用耐心搭建信任的双向桥梁。如今,曾经抵触学习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有家长表示“心中的重担终于减轻了”。
这段与孩子们相伴的时光,是藏蓝青春与纯真童心的碰撞,更是队员们在付出中感悟责任、在陪伴中收获成长的修行之旅。
集市为台 传递法治力量
在长杆村集市,队员们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实践活动。
面对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队员们热情满满,为过往行人和商家发放普法宣传单,内容涵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法律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
此外,他们还耐心为大家讲解相关法律知识。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土地纠纷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解释了土地承包、流转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对于商家关注的合同签订问题,强调了合同的重要性及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商家增强法律意识,避免经济损失。
指导为引 明晰前行方向
活动期间,指导教师亲临实践现场,详细询问了活动的推进情况,重点了解了与乡村孩子相处中的实际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针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与孩子们互动时,要多留意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内向的孩子,要多采用鼓励性的沟通方式,避免生硬说教;活动安排上,要根据孩子们的现场状态灵活调整环节、节奏。他鼓励大家要保持当下的劲头,总结前期经验,遇到问题及时商量调整,确保活动既能真正帮到孩子们,也能让大家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在活动中期的复盘会上,大家系统梳理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明确了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为孩子们筑梦的同时,队员自身也完成了责任认知的重塑与能力提升。同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了改善方案,之后将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以更专业的姿态投身于社会服务中,让实践的价值持续延伸。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实践淬炼的感悟稳步向前,让这段双向成就的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