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匠心代代传 青春无悔献国防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在强国强军的嘹亮号角声中,一名青年接过浸染父辈汗水的接力棒,将青春深深根植于国防军工的沃土,在三晋大地谱写着新时代青年强军铸魂的奋斗篇章——她就是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团委书记景雅琪。
将“不可能”变为“一定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景雅琪的爷爷毅然携全家八口离开熟悉的城市,扎根太行山下,成为军工厂的技术工人,自此将家国情怀镌刻为三代人的生命密码。
2014年,景雅琪研究生毕业,带着这份血脉里的召唤,成为研究所一名研发工程师。她将青春交付国防装备建设,郑重接续父辈的荣光与使命。“我们这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能为国防现代化尽一分力,这辈子值了!”这朴素的誓言,是她心中不灭的灯塔。
十余载科研路,景雅琪始终冲锋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奋战,无数次“女汉子”般的硬扛,都在试验成功、新装备列装的时刻,化为融入骨血的使命感与自豪感,成为支撑她继续前行的无尽动力。
在某重大任务的联调联试保障中,景雅琪临危受命担任突击队长。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协调复杂的严峻挑战,她与团队精心组织、合力攻坚,以一次次例会、一轮轮协调、一项项技术突破,硬是在规定时间内圆满交付,保障了部队演训任务,更以实绩彰显了新时代军工青年的硬核担当。
点燃“青”字号创新引擎
作为研究所团委书记,景雅琪聚焦主责主业,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青年建功与重大战略任务的契合点,点燃青年创新创造的澎湃引擎。
景雅琪大力推进“青”字号品牌建设,“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突击队”成为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淬炼成长的熔炉。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揭榜挂帅”机制激励下,一批青年才俊在竞标冲锋、领域开拓、基础前沿技术攻坚中脱颖而出,在各自岗位担当新使命,赢得青春的“C位”。
作为一名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景雅琪与团队的小伙伴一起策划、一起探讨、一起组织,广泛联系省属机关、驻晋央企、省属国企等团组织进行联学联建,创新性地开展团支部“一团一品”特色工程,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组建青年突击队、推荐优秀青年纳入单位后备人才库等,为青年成长成才拓宽了渠道,积极助力青年全方位快速成长。
研究所团委、团员和青年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山西青年五四奖状”“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及山西省国防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当前的荣誉只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未来强军兴国的道路上,研究所青年仍将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全方位助力国防军工高质量发展,积极助力地方科技与经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景雅琪说。
家国情怀下的无悔选择
作为国防军工战线的女性代表,有人说景雅琪是精密领域的感性洞察者,也有人说她是多重时空的平衡艺术家,是国家重器与生命温度之间构建的独特价值坐标,也是钢铁与代码间植入的温柔变量,正悄然重塑着国防科技的基因序列。
当然,作为妈妈,作为女儿,作为妻子,景雅琪又是不合格的。为了某重大任务保障,她可能需要连续数月驻守在外场试验基地,错过了孩子的升学考试、错过了父母的生日、错过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面对家人的思念和偶尔的抱怨,她从未动摇,因为这是军工人的责任。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一名国防建设领域的团代表,景雅琪表示,要始终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点滴实践,让“忠诚、奉献、务实、清廉”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成为军工青年的鲜明底色,为锻造新时代军工铁军注入青春力量。
“我从前辈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事业的接力棒,更是沉甸甸的信仰。”奋战在国防军工战线上的优秀团代表景雅琪以执着坚守与卓越贡献,生动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之魂,激励着新一代军工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继续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