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22日
运城市万荣县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共青团员陈军澎

指尖技艺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在运城市万荣县的农家小院,银针穿梭,彩线翻飞,一双双虎头鞋在巧妇手中逐渐成型。这些承载着黄河岸边数百年美好祝福的童鞋,如今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它们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背后是一位95后青年陈军澎与万荣县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共同编织的产业振兴蓝图。
  
  传承非遗助力振兴
  
  2016年,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陈军澎返乡创业,被省级非遗项目“传统民俗服饰制作技艺”深深吸引。他拜师传承人古怀刚,注册品牌“亲蛋蛋”,以虎头鞋为切口闯荡电商市场。“这些物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家家户户都有手艺基础,是产业化的天然土壤。”陈军澎敏锐捕捉到其中的经济价值。
  “这些传统手工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也是乡亲们增收的潜在途径。”陈军澎介绍,创业初期“公司+农户”模式迅速吸纳323名农村劳动力参与虎头鞋制作,其中包括39名脱贫群众。
  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陈军澎很快发现瓶颈:零散农户难以承接爆发式增长的订单;一个电商团队还无法满足那广阔的市场需求。2019年,作为万荣县青年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军澎提出“聚宝行动”,打造人才蓄水池——以手工艺人为“生产之宝”、电商人才为“运营之宝”、民俗品牌为“品牌之宝”,构建完整产业链闭环。
  
  团建引领产业升级
  
  在团组织的支持和青创中心的推动下,陈军澎带领团队创新产业模式,以鑫昌达公司为龙头,在解店镇沟北村、光华乡乔村、高村镇丁樊村孵化3家村级企业和4个加工站点,形成“培训-孵化-运营”全链条服务体系。
  “我们定期组织创业青年交流生产管理和市场运营经验。”陈军澎介绍说。目前该模式已培育24个产业链主体,带动5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千元。2024年产业链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传统手艺真正转化为富民产业。
  身为青创中心的团干部,陈军澎非常重视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与思想建设。他说:“要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火热实践中创造更多的成果。不走形式主义,脚踏实地,密切联系青年,向实践学习。”
  在北解创业孵化基地,青创中心搭建起“一站式”创业服务站:累计开展电商、手工艺培训30余场,覆盖1000余人;提供的财务、法律、政策对接服务已上升为日常服务工作;定期举办创业茶话会,成为青年创客的“充电站”和“解忧铺”。
  “在青创中心,我学会了直播带货技巧,也合作了稳定的产品供应链企业,现在团队月销手工民俗服饰超60万元。”青年创业者牛晓丹说。像她这样通过中心服务后自主创业的青年已有5家。中心通过吸引并服务在外返乡的优秀青年,已在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开设店铺12家,实现万荣手工制品全网覆盖。
  
  挺膺担当砥砺前行
  
  2025年,青创中心创新性地绘就“双园驱动”发展路线:一方面深耕北解创业孵化基地,打造“青年手工电商汇聚地”;另一方面以陈军澎运营的农特产加工企业为载体,通过入驻万荣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在运城市麦香缘食品有限公司设立中心分部,整合苹果、香菇、谷物等万荣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启青创新赛道。
  “示范区的生产车间集群定会成为万荣青年电商创业的一个新思路、新引擎、新项目。”陈军澎说。2025年5月,青创中心已经开始与示范区各企业对接,协助他们共同打造集中或专属网店、直播间,提升供应链的服务竞争力;同时着手开展青年创业对接,在图片摄影及视频拍摄等服务领域引导青年进行服务类企业创业,完善园区供应链服务内容。“手工+农产”“非遗+电商”“供应+销售”“产品+传媒”““设计+服务”……中心正在全力构建覆盖全域的青春创业矩阵。
  从一双虎头鞋起步,到带动500余人就业;从单一手工艺品,到构建多元产业链。陈军澎以务实作风践行着共青团干部的担当。如今在万荣县的乡村车间里,银针彩线继续飞舞,而这位年轻团干部的服务脚步,也始终行进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
  正如陈军澎在创业笔记中所写:“新时代青年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乡村的振兴需要把种子埋进土壤,而我们甘愿做培育种子的那方苗床。”让更多青年在乡土中找到坐标,万荣的振兴故事正翻开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