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14日

古建新生非遗添彩代县文旅焕新“出圈”


  本报记者 李芸红 田璐
  
  “这座位于代县县政府大院内的古塔,相传其形制源于古印度阿育王为供奉佛舍利所建。代县民间至今保留着绕塔三圈以示恭敬、祈求圆满的传统习俗。”7月11日,在代县阿育王塔前,代州古城讲解员宋慧荣向参加“聆听代县故事,走进名城代县”媒体行活动的媒体代表团成员介绍道。活动中,媒体代表团实地走访了边靖楼、代州文庙、阿育王塔及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等地,探访这座边塞古城的文化魅力,感受历史遗珍与非遗技艺交融共生的活力。
  
  古建焕新生 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
  
  代县古称“代州”,历史上被誉为“赵国门户、汉室要塞、大宋边防、朱明重镇”。
  代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中国仅有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灵塔之一的阿育王塔,有“万里长城第一楼”边靖楼,还有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儒学建筑群文庙及杨家将“满门忠烈”的宗祭之地杨忠武祠。
  跟随宋慧荣的讲解,媒体代表团走进代县县政府大院,阿育王塔就坐落于此。“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座,其中山西代县的阿育王塔是位置最北、保存最完整的。”宋慧荣介绍道。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称赞代州古城为‘一座规划得极好的城市’。”代州古城景区导游、讲解员王雪梅说,在这里,游客既能感受到边塞文化的厚重苍凉,又能体验古城居民的烟火生活。
  文庙内,千年唐槐苍劲挺拔,见证历史沧桑;高达40米的边靖楼,是古代木构建筑的杰作;阿育王塔则以独特的覆钵式造型闻名遐迩。这些历经风雨的历史地标,与武庙、酒仙庙等共同构成了代县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近年来,代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让古老文物焕发出新生机。
  
  构建多元格局 保护传承非遗
  
  代县除了拥有4处“国保”、444处文物古迹,还有10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26家非遗工坊。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杨贵庭,精心制作了边靖楼等代县古建模型,展现了传统营造智慧。山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县雁绣”传承人高凤兰,则是将这门技艺传承创新的代表。
  今年75岁的高凤兰9岁开始学艺,设计绣制的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几十年来,她凭着热爱和钻研传承雁绣,并进行了创新。“我从小酷爱民间手工传统刺绣,一有空就拿起针线,很多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听到村里的妇女说起‘连年有余’图案花样,我就琢磨着怎么画出来、绣出来。后来,我想到用莲花配金鱼,采用立体绣的针法做出了一幅完整的绣品。”如今,高凤兰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把雁绣的针法、绣法系统整理,装订出书,让这项传统技艺传下去”。
  代县的其他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样焕发着蓬勃生机。面塑、蓝花、剪纸融入民众节庆生活;砖雕、琉璃、壁画等技艺直接应用于古建筑修缮保护。非遗工坊与景区紧密联动,砖雕美化街巷,漆画技艺修复古庙宇,石雕、叶雕则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
  据了解,代县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构建非遗代表性项目多元化保护格局,重点培育了26家非遗工坊,推动“非遗+产业”发展、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赛事评比、研学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增强传承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关城联动 文旅融合激活动能
  
  近年来,代县以“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为理念,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嘉年华、非遗市集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去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古建,带动了文旅发展。代县也趁势推出了多条旅游线路,借着流量进行了一系列文旅推广,让代县真正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目的地。”代县文旅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建霞说。
  此外,代县创新实施“关城联动”,打造“晨登雁门关,夜宿代州城”IP,雁门关景区与代州古城景区在门票、二消、交通、互动等方面互相宣传,多层次联动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代县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71.69万人(次),同比增长37.94%,累计门票收入2201.06万元。其中,雁门关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2.7万人(次),同比增长17.82%;代州古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17.78万人(次),同比增长214%。
  如今,代县正将这些积淀千年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的优势。千年文庙吸引着莘莘学子祈福,雁绣工作室开设研学课堂,阿育王塔的绕塔仪式也向游客开放体验。这座历史上以 “代州鼓楼应州塔”闻名的边塞古城,正通过文化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