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担当 书写煤矿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
本报记者 李茹霞
在晋能控股集团首阳煤业有限公司党团办新闻中心,常晨专注地在电脑上修改一篇企业人物通讯稿。办公桌上摊开的采访本,详细记录着连日来的采访内容。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时而敲击、时而停顿,最终在结尾处郑重写下:“老矿工掌心的茧子,比任何修辞都有力量。”
常晨是晋能控股集团首阳煤业有限公司党团办新闻中心组长,1994年出生的他,自2012年扎根煤矿基层以来,以笔为戈、以文为刃,在企业文化建设阵地上耕耘十三载,带领通讯员队伍创作新闻稿件1200余篇,策划拍摄专题片20余部,让“首阳声音”穿透煤海,更让矿山精神在笔墨中焕发生机。他是同事眼中的“文化排头兵”,用实干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煤矿宣传工作者的使命答卷。
不辞辛苦记录感人瞬间
刚到党团办时,如何写出更深、更灵活的稿子,成为摆在常晨面前的一个难题。2024年8月,矿井更换主斜井及集中胶带巷皮带时,他拿着相机跟随工友记录下难忘瞬间:工友们不怕脏累,手握皮带拖拽、精心硫化接头的场景,让他感慨万千——只有亲身参与感受,才能真实记录这些令人感动的瞬间。
由于日常工作繁杂,每次采访写稿都需加班完成。公司“双千工程”系列报道期间,常晨从采访到撰写、拍摄剪辑视频,历时一个月:每天早晨七点列计划、整理素材,傍晚下井拍摄短视频,常常忙到半夜。但他从不觉得辛苦,反而为捕捉到“真情实感”而欣喜,尤其看到先进职工事迹在媒体平台刊播时,更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让常晨印象深刻的还有洗煤厂一名采样工——正值爱美的年纪,却每天与噪声煤尘为伴。采访中,她动情地说:“我是采样工,父辈就是煤矿工人,我没觉得这工作有什么不好。”女孩眼中的坚定让他意识到,正是无数这样可敬的普通人,用默默付出和坚守传递着正能量。
勤奋学习提升写作水平
扎实的文字功底是一名党务工作人员的必备素养。常晨深谙此道,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以学习为基、以积累为阶、以总结为镜,不断提升文字驾驭能力。无论是日常新闻稿件还是重要工作报告,他都坚持在实践中锤炼文笔,让文字既能准确传达政策精神,又能贴近基层实际。
担任新闻中心组长后,常晨时刻不忘鞭策自己学习充电。除了常年坚持写稿练笔,他还广泛阅读新闻写作专业书籍,主动浏览煤炭行业网站,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学习写作技巧。在他的办公桌上,常摆放着《新闻写作教程》《煤矿企业文化案例》等书籍,书页间夹着标注重点的便签纸,电脑里分类存储着历年优秀稿件范文和行业术语库。这种持续不断的学习积累,让他的写作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作为新闻宣传工作“领头人”,常晨深知宣传对煤矿安全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建立了新闻通讯员队伍,挑选热爱新闻事业的职工担任兼职通讯员,通过定期指导稿件、摄影作品提升业务水平;制定管理办法,明确通讯员权责并提高稿费标准,形成你追我赶的投稿氛围。
日常工作中,常晨对每一篇稿件、每一份报告都精益求精,从整体框架构思到细节标点运用,都要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力求“去粗求精、不留瑕疵”。在他的引领下,团队作品从结构到语言都愈发精致,多篇稿件被省级行业媒体转载,通讯员们的写作成就感与工作热情日益高涨。
多种载体讲好矿山故事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常晨积极开设了煤矿微信公众号,用镜头记录首阳煤业从兼并重组、矿井建设到联合试运行的艰辛历程。开设了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和《首阳新闻》视频栏目,主导拍摄了各类企业文化宣传视频,让文化理念深入职工心中,也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了企业形象。
源自一线的鲜活故事,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栏目等载体传播后,不仅让企业文化可感可触,更激发了职工的创作热情。常晨常常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文化作品,从诗歌、散文,到照片、短视频,多角度记录工作生活亮点,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
以笔为桨,以梦为舟,乘风破浪,不负韶华。常晨告诉记者,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继续保持责任感与激情,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把握企业发展主旋律,讲好企业故事、传播企业声音,书写煤矿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