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蓝天”行动剑指知识产权代理乱象
本报记者 王钰钦
近日,省知识产权局发布 《山西省2025年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行动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聚焦我省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突出问题,强化正向引导,严厉查处违规行为,深入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和重点检查,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监管,以服务专利转化运用为目标,有效促进代理服务质效提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突出重点 规范行业秩序
《方案》指出,在持续整治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行为方面,要综合施策,视情节运用重点检查、约谈整改、信用扣分、自律惩戒等多种措施实施分类整治。要聚焦重点,坚决查处团伙型代理、大量反复代理,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编造、委托无资质机构撰写、虚构申请人或冒用身份信息等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对于冒用身份信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等涉嫌犯罪行为的,强化行刑衔接,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未履行签名责任,大量办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专利代理师,要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在重拳打击无资质专利代理及“挂证”行为方面,重点查处通过分散提交、分环节代理、经由有资质机构提交等方式规避监管的各类违法行为,对于违法所得金额较大、故意转移或者销毁证据以及拒不配合调查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同时,对出租、出借资质的专利代理机构要一并予以处罚。对于社保信息异常、涉嫌“挂证”的专利代理师,要进行全面清查。对于查实存在 “挂证”行为的,要责令其限期改正,整改不合格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对于专利代理机构擅自以“挂证”人员名义签名办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向其所在单位进行通报。
在严厉打击商标代理违法违规行为方面,重点打击代理恶意抢注商标、囤积商标、申请注册重大不良影响商标、恶意“撤三”、恶意异议、恶意无效、恶意制造同日申请,以及接受同一商标代理中利益冲突双方委托、提交虚假证据材料、未依法备案等行为。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过程中,要督促商标代理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完善备案信息,建立恶意申请筛查机制,提升合法合规经营意识。
在严格规范专利、商标代理业务招揽行为方面,与网监、广告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互联网信息监测力度。对于冒用官方名义、提供发明人“挂名”服务、声称“包授权”“具有绿色通道”等违规行为,要责令相关机构限期整改。督促搜索引擎、电商平台、论坛贴吧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主动规范展示内容,及时关停违法代理商铺、删除违规信息链接。对存在违法行为的代理机构或者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联合监管执法工作,提升综合整治效果。
完善机制 健全监管体系
《方案》强调,要优化政策导向,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通报数据,对于非正常专利申请数量较大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国有企业等单位,指导其开展自查,充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调整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关激励举措,并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分析非正常专利申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积极优化政策导向,有效避免新增非正常专利申请。要提升监管效能。积极推进专利代理监管职能委托下放,探索由市、县(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师的日常执业行为,充分调动市、县(区)监管力量。
深化信用监管,按照“应列尽列”原则,全面、及时、准确采集信用评价信息,做好信息录入、计分评级、异议修复等工作,强化信用评价结果运用,推进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同时,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的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相关信用评价指标数量标准,认真细致做好相关信用评价工作,将信用监管落到实处。要强化协同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监管,实现信息互通、经验互鉴、监管互动、评价互认。积极开展部门之间联合检查,实现 “进一次门,办多项事”。加强协作配合,及时向其通报代理机构处罚、失信等信息,及时收集专利预审、优先审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和不规范代理行为线索,予以协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