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6月27日

团青“小支点”撬动社区治理“大能量”


  本报记者 刘家进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 “神经末梢”,承载着居民对宜居宜业、舒心安心的期盼。作为团中央指定的青春行动试点社区,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街道荔竹社区——这个拥有12000名居民的老社区,近年来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关键在于用好青年力量这个‘小支点’。”近日,该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王慧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探索 ‘共青团+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模式,把团的品牌工作深度融入社区治理,让党政支持落到实处,让社会看到实效,更让青少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青年力量激活治理末梢“新动能”
  
  荔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兴华南小区,这是个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无物业老小区,空巢老人、儿童和特殊群体居多。面对无物业管理的现实难题,该社区建立了“1+6”社区治理网格工作模式,成立13支网格工作队负责13个网格,队员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社区警员、社区老党员、热心的事业单位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六员”组成。
  网格微信群成为居民诉求的 “第一响应站”,楼道卫生、邻里意见等琐碎却关键的问题得以迅速汇集、高效解决。王慧敏感慨道:“去年,我们成立了荔竹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的加入不仅有效弥补了社区人手的不足,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青春活力,还给社区工作注入了效率和温度。同时,基层一线也是青年成长最好的‘练兵场’。”
  
  校社联动打造青春成长“强磁场”
  
  走进荔竹社区“青年之家”,陈列柜里创意满满。废弃饮料瓶变身的火箭模型、色彩流淌的漆扇、精巧的剪纸……无声地讲述着社区青少年丰富的课余生活。
  荔竹社区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对接,成功打造了吸引高校资源的 “强磁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晋中信息学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等高校团队纷纷将这里作为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寒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目前,已累计招募“返家乡”大学生200余人。每到寒暑假,托管班等活动不间断开展,日均服务青少年30余人。
  “为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社区让他们参与爱心托管班的管理和策划,每天为孩子们设计不同活动。除作业辅导外,他们还协助社区开展了‘中国航海日科普活动’‘帽尖上的奇妙幻想’等特色活动,这些由大学生结合专业精心设计的活动,深受青少年欢迎。”王慧敏说。
  翻开活动记录册,志愿者的留言真挚动人。大学生陈嘉祺写道:“社会实践让我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接触、了解、服务社会,更新观念,吸收新知。”张田丁分享道:“参与志愿活动让我熟悉了社区工作,但更难忘的是,在社区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温暖时光。”
  此外,该社区实施的“伙伴计划”——“团团活力圈”子项目,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开展伙伴领航公开课、户外拓展、研学实践等活动体系,持续配套学业辅导、素质拓展、兴趣培养、心理辅导等多样的课程。自2024年9月启动至今,组织开展各类活动78次,参与人数500人次、服务时长达72小时,发动培训志愿者200余人。
  
  精准帮扶织就特殊关爱“暖心网”
  
  荔竹社区密切关注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在精准帮扶方面,王慧敏举了个例子:“有一名父母离异、由祖辈抚养长大的孩子,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对她进行了持续帮扶。社区联动辖区内教培机构和学校老师提供免费课业辅导,并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她疏导心结。如今,她已成长为一名回馈社区的志愿者,这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价值。”
  对于双聋哑父母家庭困境儿童等,该社区充当起了“无声桥梁”。“我们通过文字沟通帮他们申请政策补助、对接爱心企业捐赠。”王慧敏说,更重要的是推动“社校合作”,请学校老师给予这些孩子特别关注和展示机会,弥补家庭关爱的缺失,守护他们心里的那缕阳光。
  
  资源枢纽 汇聚社区治理“大合力”
  
  荔竹社区在团万柏林区委和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协调优势,成为链接各类资源的“枢纽站”。
  该社区与省、市博物馆深度合作,打造“博物馆四进”品牌活动,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惠及居民;对接辖区内多家医疗机构,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与知识讲座;邀请劳模、时代新人、优秀退役军人等榜样走进社区举办公益讲座,为青少年树立人生标杆。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很多时候是靠一份‘情怀’在前行。”王慧敏坦言,正是这份深沉的情怀,驱动着荔竹社区以共青团工作为“小支点”,成功撬动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大格局”。“当青春力量真正沉下去、融进来,社区治理这‘一池春水’就能被有效激活,焕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