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23日

2024年山西优良天数比例为74.2%

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赵云云
  
  5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同志向社会通报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0,同比下降4.4%,实现七年连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为74.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
  
  PM2.5连续四年下降
  
  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副厅长级)、新闻发言人樊占春介绍,大家比较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2024年达到36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2.7%,已经连续四年每年下降1微克。PM10平均浓度达到69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6.8%,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2平均浓度达到10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16.7%。NO2平均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9.7%。
  2024年,我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
  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4年,我省共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井254眼,其中二类水质井47眼,占比18.5%;三类144眼,占比56.7%;四类42眼,占比16.5%;五类21眼,占比8.3%。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评价,达标191眼,占比75.2%。
  “去年,我们坚持治管并重,一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樊占春说,在“治”的方面,我们大力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目前,28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率65.6%。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等专项攻坚行动,推动84个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深化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3730个入河排污口纳入监管平台。扎实推进“听民意办实事”工作,完成150个乡镇和850个村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在“管”的方面,我们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溯源监测等技术,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力度。深入实施汾河、桑干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创新推进水质与水量联动考核。大力推动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建立黄河干流晋陕段水质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朔州市桑干河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樊占春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为核心,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为‘十五五’深入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紧盯重点流域、重要水体、重点断面,加快解决影响水质达标的关键问题,补齐水污染治理的问题短板。强化重点时段水质保障,结合水情变化规律,多措并举稳定河道生态流量。综合运用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等措施,大力削减汛期污染强度,确保入黄支流和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
  全面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这项工程已经实施近三年时间,进入了攻坚收尾阶段。我省将结合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锚定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加强要素保障,强化调度督导,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今年年底“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面竣工、验收、投运、达效。
  有序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十五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将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协同治理转变。我省将以美丽河湖建设为统领,科学编制我省实施方案,细化构建指标体系,加快打造试点示范样板,助力美丽山西建设。
  樊占春说,去年山西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2024年国家下达的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