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四”工作法赋能业务经营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孟存田 通讯员 李嘉莹
2025年以来,盂县农商银行紧扣经济金融发展新常态,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特色农业升级及消费转型等战略机遇,以“两个导向明方向、三维发力强队伍、四项重点固根基”的系统化工作法,全面推进信贷业务转型升级,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激活增户扩面新动能
作为根植本土的金融主力军,盂县农商银行始终坚守“立足本土、服务县域、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以“增量扩面”为核心目标,构建“精准投放+结构优化”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信贷服务质效双升。以“精准滴灌”扩大投放“覆盖面”。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该行构建“整村授信”长效机制,建立拟返乡创业人员专项对接名录,实施“一人一策”精准营销,推动潜在客户向存量客户转化。在城区小微市场,创新“网格化营销”体系,通过电子网格地图精准定位客户集群,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厂矿、园区开展“扫街式”走访,针对优质客户开辟“快速审批、极速放款”绿色通道,实现金融服务“精准滴灌”。以“科技赋能”构建获客“新生态”。依托自主研发的“e定快”在线申贷平台与“晋享贷”系统深度融合,搭建线上获客“四梁八柱”,彻底扭转“坐门等客”传统模式。通过“进农村、进社区、进厂矿、进企业”的“四进”行动,主动为客户“把脉问诊”,将金融服务嵌入民生场景。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晋享e贷”5814户、金额66050.40万元。同时,通过强化客户经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行 “小业务、大服务”理念,实现信贷服务效率与客户满意度双提升。
激活干部队伍新潜力
该行坚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通过“考核激励、人力优化、培训赋能”三维联动,激发队伍内生动力,打造高素质营销服务铁军。
构建全周期考核激励机制。该行出台《提振消费信心、助力小微发展”竞赛活动方案》,实施“高目标高奖励”差异化考核,将零售贷款客户数增长纳入核心指标,每日通报进度、每周实地督导、每月调度约谈,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有效破解业务发展瓶颈。
动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该行以“向基层一线倾斜”为原则,通过精简机关冗员、释放柜面人力、调优后台岗位,推动人力资源高效流转。对低效网点实施合署办公改革,分流低负荷柜员,实现人均效能提升30%以上,构建“小而精、专而强”的基层营销单元。
打造“五员合一”复合型队伍。该行制定年度“阶梯式”培训计划,以打造“操作员、营销员、宣传员、情报员、服务员”五维能力为目标,重点强化实操技能与营销技巧培训,培育“懂产品、会营销、善服务”的金融工匠队伍,为业务拓展提供人才支撑。
筑牢资金组织新根基
围绕“稳存量、拓新量、优结构、提服务”目标,该行实施“一户一策”精准营销,推动存款规模与质量双提升。截至3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219.18亿元,较年初增加10.77亿元,一年期(含)以下低成本存款余额83.81亿元,较年初增加6.22亿元。
分层维护夯实“稳存基本盘”。该行建立“总行—支行—客户经理”三级客户维护体系:总行班子牵头维护财政、社保等战略级对公客户,支行行长负责重点大客户,客户经理落实中小客户常态化走访,通过个性化金融方案提升客户黏性,筑牢存款稳定增长基石。
动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比”。该行密切跟踪市场利率走势,建立“成本—收益”动态核算机制,聚焦一年期主力存款产品,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客户错峰配置,推动存款付息率持续优化,筑牢低成本资金“护城河”。
双线联动打造“营销强矩阵”。该行把握妇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营销节点,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矩阵: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开展“指尖上的金融服务”,实现活动信息精准触达;线下以网点为阵地,造沉浸式营销场景,推动金融产品营销“声量”“销量”双提升。
服务升级塑造“品牌新形象”。该行推行“厅堂微沙龙”常态化营销模式,强化柜面人员“开口营销”能力建设,通过“热情接待、主动推介、精准匹配”服务三步骤,将柜面转化为营销前沿阵地。同时,持续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以“心服务”赢得“心信任”,树立有温度的本土银行品牌形象。
站在新起点,盂县农商银行将继续以“二三四”工作法为抓手,深耕县域市场,创新服务模式,书写新时代金融赋能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