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15日

十年守艺千人传薪 山西非遗研培成果璀璨亮相


  本报记者 田璐
  
  传承千年文脉,续写非遗华章。5月16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大学联合主办的“守艺·传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山西省成果展将在山西大学坞城校区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包含剪纸、牵绣、砖雕、戏剧曲艺类服饰等在内的600余件精美非遗作品,不仅是一场非遗艺术盛宴,更是对山西省非遗研培十年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十年培养千人为非遗注入新生力量
  
  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联合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2021年,更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众多院校积极参与,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系统学习、交流研讨与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这一计划,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更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6年,山西大学作为全国首批57所参与研培计划的院校之一,率先开展试点,为山西省非遗研培工作拉开序幕。此后,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等高校也相继加入,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研培院校,山西省成为全国入选院校数量领先的省份之一。
  十年间,山西省累计举办研培班36期,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20期和传统音乐类4期、传统戏曲类12期,参训人员达1600余人,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授课,培训完成率100%。
  十年间,伴随着研培计划的实施,成长起了一代代非遗传承人,他们有的成了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的成了乡村振兴带头人。这些学员就像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各自领域中生根发芽,凝结出更多成果。
  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我省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现代审美水平,更为众多非遗项目注入新生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省非遗事业发展,助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8个展区600余件精品研培结出丰硕成果
  
  此次成果展共有8个主题展区,展出600余件精美作品。在戏曲曲艺展区,展出河曲民歌、孝义碗碗腔等戏剧曲艺类服饰、表演道具、乐器、脸谱等;古建类展区展出雨花宫模型、高平二郎庙金代戏台模型、榫卯结构创意品、砖雕等;晋绣与布艺展区展示高平绣活儿、牵绣、雁绣技艺等;剪纸技艺展区展出静乐、中阳、广灵剪纸等;髹饰技艺漆画展区则以“平、光、亮”著称的特色漆器作品为主。这些展品都凝聚着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示了山西省非遗研培计划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成果。
  开幕展览当天,还将举办非遗市集等系列活动,往期研培学员带着自己成功转化为畅销商品的非遗产品,与观众近距离交流,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关注非遗、热爱非遗,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0日,观众可持身份证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