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5月15日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测控系主任刘文耀

青年学者 用青春之光照亮报国之路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在国防科技战线上,一位青年学者以实验室为战场,用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在三尺讲台间,以匠心培育新时代英才,他就是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测控系主任刘文耀,他用奋斗的青春书写着科技报国与教书育人的双重答卷。
  
  攻坚“卡脖子”技术 铸就无人机之眼
  
  无人机发挥效能的关键就是它的传感与导航器件,被称为它的“眼睛”。为给无人机配备体积与精度兼具的“眼睛”,刘文耀与团队向微腔的微光机电传感领域发起冲锋。
  为了赶进度,刘文耀坚持每天最早到达办公室,执行“白加黑、五加一”工作制。2021年,为使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他封闭在学校近40天,既要做数据记录,又要调试样机,还要撰写报告,迎朝霞而来,踏星月而去,有时干脆就睡在实验室。
  多年的努力和坚守结出累累硕果:在新型腔光量子传感机理、模式调控与传感技术、器件的集成制造方面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多国专家和工业界正面引用并高度评价。具备国内先进的谐振腔制备、噪声抑制、检测电路研制能力,结合自主设计的高速数字电路,实现了MOEMS样机的集成化制造,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了搭载测试。形成新型光机械量子传感方法,为未来小型化、超高精度传感开辟了新途径。
  刘文耀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全国仪器学科博士论坛论文一等奖等多项殊荣。2024年,被评为山西省优青、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当问及科研动力,他目光坚定地说:“给无人机装上‘中国眼睛’,是我们这代科研人的使命。”
  
  三尺讲台写春秋 匠心育才树标杆
  
  “科研是用心活,教学是良心活。”这句话刘文耀一直铭记在心中。为了建设一门好课,他与团队用了7年时间,将《测控系统设计综合实践》建设成省一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他还挖掘了20个思政典型案例转化为思政育人素材,建成思政案例库,让专业课堂成为价值引领的阵地。
  讲课同样是个良心活,近年来,刘文耀主讲4门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他力求用生动的语言阐述枯燥的问题,他的课也是学院最受欢迎的课之一,连续5年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中名列前茅,指导的学生获第三届全国仪器类毕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创新项目山西省一等奖、全国光学博士联赛华北赛区二等奖。“刘老师的课既有科技前沿的锐度,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学生们这样评价他的课。
  此外,刘文耀还积极投身教学评估与公益宣讲,担任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评委、山西科学讲坛讲师团特聘专家、全民国防教育主题宣讲青年讲师团成员,引导学生学习国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
  
  凝心聚力攀高峰 争创一流显担当
  
  中北大学是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人民兵工第一校”,自建校之初便肩负着“强军报国”的使命。作为这所高校的中坚力量,刘文耀始终满怀热情奉献,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与同事一起敬业奉献,拼出了中北大学的多个“第一”。
  担任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管理部副主任期间,刘文耀帮助学科入选“133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成为中北大学唯一入选的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助力仪器学科取得突破性成绩,迈入国内高水平学科行列;助力学科团队获评中北大学第一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第一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担任测控系副主任、主任期间,助力专业成为中北大学唯一两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并获首批山西省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
  “高校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就需有勇挑科研的大才、深耕教学的大爱、争创一流的大志。”从青涩博士到专业带头人,刘文耀用10余年光阴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面对“山西省师德楷模”等荣誉,他淡然一笑:“我们不仅是‘兵工精神’的继承者,更是践行者和传播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研制更多‘千里眼’‘顺风耳’,守护祖国安全。”科研探索永无止境,教学提升永不停歇,刘文耀用行动为年轻教师和学生竖起学习的标杆,不断向着更高远的学术理想和人才培养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