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赋能 千年蚕桑“吐丝成金”
本报记者 李茹霞 通讯员 张标 李金芳
从桑园面积3.7万亩的规模扩张,到全产业链9大领域的多元开发;从占山西省86.8%的蚕茧产量“登顶”华北,到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12亿元……在晋城市阳城县,千年蚕桑产业焕发蓬勃生机的背后,离不开阳城县纪委监委以“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织就的严密监督网络。通过全流程跟进项目资金监管、惠农政策落地,纪检监察力量推动古老产业实现从传统生产型向文化旅游型、单一经营向多元融合的跨越转型,让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金链条”。
一线监督问需于民护航政策精准落地
在阳城县次营镇赛村村蚕农的养蚕大棚中,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认真询问养蚕大户王师傅,了解县政府关于养蚕保险政策的实施情况。“去年养蚕怎么样?价格保险兑现了吗?”蚕农王师傅笑意漫上眼角:“兑现了,县政府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我去年秋茧卖了1300多斤,光保险补偿就领了小一万元!”
该县纪委监委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全力护航保障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灵活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模式,一方面深耕种桑养蚕产业监督一线,通过直入一线看、直面群众问、直奔现场听的方式,紧盯蚕桑产业的项目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全过程监督。另一方面聚焦种桑养蚕产业发展中廉洁风险易发频发环节,对每年单列1500余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和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进行全链条监管,督促农业相关部门和企业有力有效做好“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确保每一项惠农政策精准落地,每一笔扶持资金高效使用。
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大姐,咱们村蚕桑产业园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今年的承包地款兑现了吗?”前来走访调研的阳城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侯宁向北任庄村蚕农吴大姐问道。
此前,县纪委监委在开展 “蹲点式”调研监督时,有北任庄村村民反应流转给凤城镇西关村的500亩土地,用于蚕桑产业园建设项目已经停止运营5年,西关村已经有3年未兑现承包地款,涉及100户蚕农的土地流转费等问题,严重制约村级治理和发展。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实地调研、入户走访,督促协调县农业部门、西河乡等多个单位“协同作战”,经多方努力,最终引进重庆祥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接手建设智慧蚕桑产业园,争取县级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对500亩桑园基地进行了修剪管护及补植补种,及时把3年未兑现的土地流转费65万余元一次性发放到位。同时,新建3座智能化养殖车间,建设一条中蚕、两条大蚕生产线,开展智能化养蚕,科技赋能增加养蚕批次,实现养蚕标准、产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全程监督提质增效清廉文化融合发展
监督之力,藏在每一个细节里。该县纪委监委从桑苗补贴到蚕丝质检全程跟踪。更让蚕农叫好的是帮助企业引进“仪评收茧”新模式,替代老师傅的“一眼定乾坤”,蚕茧按上车率、鲜壳量、化蛹率、色泽度等指标“打分定价”,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收购流程的规范性,保障全程公平、公正、公开。“每公斤比原来多挣5元,每年多挣700多元,谁还不想养好蚕?”寺头乡蚕农赵大爷笑着说道。
同时,县纪委监委还将清廉阳城建设深度融入产业文化发展之中,在寺头乡建立禹珈豪蚕桑研学基地,围绕“奉献如桑、自律像蚕、清白若茧、廉洁似丝、绚丽如蝶”5个方面,让晋城市干部群众在参观研学中了解蚕桑文化、聆听清廉故事,使廉洁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这里,清廉文化与蚕桑产业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如今,经过不断地技术创新,阳城生产的高品位白厂丝达到国家6A级标准,产品畅销国内高端丝绸市场;“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成为山西唯一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阳城桑葚”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国家农产品区域标志保护产品;“阳城桑叶茶”获得山西农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阳城蚕茧”喜提晋城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达到11.29亿元。
3700年的蚕桑文明,正在纪律护航下书写新篇——3.12亿元综合产值、171.5万公斤蚕茧产量、10.6吨桑叶茶飘香全国……这片土地用铁的数据证明:老产业不缺出路,缺的是一股破茧重生的胆气,和一群守护初心的“养蚕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监督保障护航职责,坚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靠前监督、精准监督、跟进监督,紧盯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监督质效,以有力度的监督换来有温度的民生改善。在这条‘破茧之路’上,县纪委监委将如同桑蚕吐丝般织密监督网络,让蚕桑这个千年产业在清廉土壤中拔节生长。”侯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