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冶铁古镇 对话千年匠心
本报记者 李茹霞 文/图
4月26日,由山西省少工委主办、山西青少年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山西省红领巾小记者研学活动再次启程。37名小记者带着采访本与相机,走进被誉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的泽州县大阳古镇,在斑驳的砖墙间触摸时光年轮、在轰鸣的锻铁声中对话千年匠心,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此次研学活动将历史探秘、非遗体验与新闻实践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引领少年成长,为新时代少先队员构筑起传承文明薪火的生动实践场域。
寻迹历史 在古迹中读懂千年文脉
4月末的大阳古镇,青石板路泛着岁月的光泽。踏入镇史馆,小记者们簇拥在古镇沙盘前,15.58平方公里的古建群如棋盘般铺展,93座阁楼、72条古巷交错延伸。
展柜内,与故宫太和殿同款的螭吻脊兽,引得小记者们争相拍照,“原来皇家智慧早就融入民间建筑”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座沙盘里藏着 ‘鸡叫一声听三县’的地理密码!”讲解员的介绍,让小记者们对古镇的特殊位置充满好奇。从春秋战国时期闻名遐迩的阳阿剑到明清时期享誉海内外的“九州针都”,大阳古镇的历史在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古迹中逐渐清晰。
在张家祖宅,明代户部尚书张养蒙的廉政故事以“实景课堂”的形式展开。小记者们在张家祖宅中搜寻着线索:前院“五福临门”砖雕暗喻修身齐家,后院“青云台阶”警示为官慎独,中厅残存的24张八仙桌印痕则见证 “宴客不超俸禄”的家训。当“张尚书”的扮演者讲述张家主动拆房让地的典故时,有的小记者在笔记本上写下了 “古人用行动教会我们谦逊守正”。
对话晋商 商道智慧照进少年心间
万里茶道博物馆内,泛黄的《张库大道商队图》徐徐展开,仿佛将时光拉回到晋商纵横商海的辉煌年代。斑驳的 “龙票”、古老的算盘等展品,诉说着晋商的传奇故事。
“榆次常家通过‘顶身股’制度,让伙计把商号当成家,齐心协力闯天下。”讲解员的讲述,让小记者们听得入神。当了解到太谷曹家从小小的豆腐坊起步,凭借诚信经营发展成为关东巨贾时,小记者们惊叹不已。“原来做生意不能只为赚钱,诚信和团结才是成功的关键!”一名小记者在采访本上认真地写下了感悟。
互动环节中,小记者们围绕“晋商如何保障商路安全”“古代商业契约有什么奥秘”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为了让小记者们更直观地感受晋商文化,工作人员还设置了 “模拟商号”体验。小记者们扮演掌柜、账房先生、伙计等角色,在“货物交易”“契约签订”等场景中,体会晋商的经营智慧和商业道德。“这次体验让我明白,不管做什么都要讲诚信,要有责任感。”参与活动的一名小记者说道。
体验非遗 在实践中触摸文化温度
穿过刻有“东作”的明代券门,古法制铁馆内的热浪与金属气息扑面而来。省级非遗传承人揭秘:“铁矿石、引煤、黑土按秘方配比,需在八卦炉内炼制26个小时才能出铁。”当得知一炉仅能产出二斤生铁时,小记者们发出阵阵惊叹。
在打铁区,小记者们握着铁锤,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将铁条锻造成针坯,看着自己的成果,一名小记者兴奋地说:“原来一根小小的针,要经过这么多工序才能做出来!”
面塑坊内,面塑老师将“提按转折”的书法技巧融入面塑教学中,耐心地指导着小记者们。不一会儿,色彩斑斓的面团在小记者们手中变成了憨态可掬的 “小兔子”、栩栩如生的“毛毛虫”等作品。
面塑制作完成后,面塑老师小心地将小记者们的作品放进蒸笼中。“蒸面塑可得讲究火候和时间,这样做出来的面塑才会又好看又利于保存。”面塑老师一边操作,一边向小记者们解释道。
传统木作馆中,小记者们两两一组,操作着锯子、刨刀,在木屑纷飞中感受榫卯的智慧。鲁班锁前,大家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小声讨论,不断尝试着拆解、拼合构件。当成功完成时,欢呼声在馆内回荡,小记者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传统木作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此次非遗体验环节,人均实践时长超90分钟,深度参与让小记者们真正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践传承 以笔端书写文化新章
在古镇学堂内,《山西青年报》记者结合自身从业经验,为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新闻写作课。“写作文可以天马行空,但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记者从新闻与作文的本质区别讲起,通过列举典型案例,详细讲解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
为了让小记者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写作知识,记者以大阳古镇研学活动为素材,现场演示了如何提炼新闻要点、撰写新闻标题。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记者耐心地讲解了如何从大量素材中提炼关键信息、如何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撰写新闻稿件。课堂上,小记者们全神贯注,时而认真记录要点,时而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氛围十分热烈。
讲解结束后,小记者们进行了现场写作。有的低头沉思,梳理一天研学的收获;有的奋笔疾书,将想到的灵感倾注于纸上;还有的相互交流思路,完善自己的稿件。
返程大巴车上,小记者们纷纷秀出了自己的面塑作品。“我的小兔子耳朵还是翘着的!”“我的毛毛虫变得更立体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稚嫩的脸上满是欣喜。他们不仅带回了亲手制作的面塑作品,更记住了充满趣味与收获的非遗体验。
研学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看着采访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感慨道:“通过这次研学活动,对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觉得历史很遥远,现在我好像摸到了它的‘脉搏’。”“原来非遗就在我们身边,以后要做守护传统文化的小卫士!”
如今,山西省红领巾小记者研学活动已在山西全面展开,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循着同样的足迹,触摸文明脉络,让千年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少年的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也会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