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28日

山医大二院普外科创十二指肠断裂救治奇迹


  本报记者 王钰钦
  
  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凭借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成功救治一例十二指肠断裂合并多脏器损伤的外省农民工患者。这场跨越生死线的生命救援,不仅彰显了该院在高难度创伤手术中的技术突破,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公立医院对弱势群体的责任担当。
  据了解,3月10日下午,46岁的外省务工人员王某(化名)在吕梁市某工地作业时,被重达数百斤的变压器砸中腹部。当地县人民医院诊断其腹腔积血、右肾挫裂伤、全身多发骨折,因病情危重,于次日紧急转至山医大二院。入院时,患者已出现板状腹、感染性休克前期表现,腹部CT显示“十二指肠断裂、右肾挫裂伤、双侧胸腔积液、多发横突骨折”,生命岌岌可危。更棘手的是,患者无家属陪同,仅有工友携带少量现金,医疗决策面临伦理与法律双重考验。
  “十二指肠位于腹膜后,毗邻胰腺、胆总管及大血管,断裂后消化液外溢引发化学性腹膜炎,手术需同时完成肠管修复、胰头保护、消化道重建三大步骤,术中易发生吻合口瘘、腹腔脓肿等致命并发症。”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赵舸介绍,文献显示此类损伤死亡率高达25%至35%,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超20%。面对“无主患者”的特殊情况,医院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完成术前准备—邀请骨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多学科会诊—麻醉科、输血科、ICU组建抢救团队,在医务部备案手术授权,确保救治合法合规。
  在术中探查发现,患者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连接处环周断裂约2/3,胰头挫伤,腹腔及腹膜后积聚大量混合胆汁的消化液及积气,合并小肠系膜血肿、横结肠系膜破损、右肾损伤。普外科主任赵舸、主任医师董胜利等医疗团队成员采用 “损伤控制性手术+精准修复+多重保障”策略:优先清除坏死组织、冲洗腹腔,采用十二指肠端端吻合+三造瘘法(胃造瘘、空肠营养造瘘、T管),留置多根引流管持续冲洗,麻醉团队与输血科全程护航。历经数小时鏖战,手术成功完成。
  术后,医院ICU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一人一策”护理方案:每日监测引流液性状、动态监测淀粉酶值,采用“渐进式喂养方案”恢复肠内营养,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并发症。护理团队发现患者情绪低落,主动联系心理咨询师介入疏导,并减免部分费用、捐赠生活用品、定制营养餐。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患者术后第5天脱离呼吸机,第12天吻合口愈合良好,第25天康复出院,含泪致谢:“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赵舸表示,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技术核心与“损伤控制外科”原则的精准把握,通过分期手术降低风险;术中精细化操作与术后引流管理,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多学科无缝衔接与护理团队个性化方案,为患者赢得黄金时间。他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需兼顾生理救治与心理社会支持,医院应急机制的完善,正是“生命权高于一切”的医疗伦理的生动体现。
  从工地到病房,从生命垂危到重获新生,这场跨越生死线的救援,是山医大二院普通外科团队“医者仁心”的最好注脚。他们用温情融化寒冰,让“生命至上”的誓言在三晋大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