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4月17日
山西大学量子精密测量团队

刻苦钻研 探索发现更极致“中国精度”


  本报记者 王丽娟
  
  山西大学量子精密测量团队成立于2000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让技术站上世界之巅;突破创新、精雕细琢,让发展打上“智能”标签;勇于挑战、精心巧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青春“丈量”着新世界,在探索中发现更极致的“中国精度”。
  
  青春赛场 砥砺奋进
  
  2013年,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所长肖连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刚博士毕业的秦成兵。由于对人才的渴望,他向其抛出了橄榄枝。祖籍安徽的秦成兵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接过橄榄枝,来到山西。“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学术带头人负责整个团队的统筹布局,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如果一个人提出创新想法,整个团队都是其背后的强大力量。”秦成兵说。
  正是一个个像秦成兵一样的闪光者,汇聚成拥有84名成员的量子精密测量团队。近年来,该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基础加强计划及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58项、省部级项目209项、横向项目101项。研究成果“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入选“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以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里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机,并逐步应用在遥感、天文等国家重大任务中。
  近五年,该团队先后获全国党建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教育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荣誉。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47篇,授权国家/国际专利218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量子科技领域3项国家标准的制定,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科研奖励15项、山西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防安全、微波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潜力。
  
  榜样力量 薪火相传
  
  一个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 “我们从前辈的精神动能中汲取力量,在他们的影响下创造着更多的成果。真正的科学传承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刻入骨子里的科研基因转录与表达。”本硕博都在山西大学就读、目前已是团队青年骨干的武红鹏深有感触地说。
  从学生到导师,武红鹏眼中的每一个前辈,都是与学生一起扎根一线。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实验与教学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武红鹏说,每每遇到难题时,导师总是站在身后,推动他们成长。现在,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教课。目前,该团队培养硕博研究生500余人,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全国“挑战杯”竞赛国家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0余项,8人次获王大珩光学奖、中国光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学生团队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团队。“我们50%的时间都在与学生沟通与实验,培育下一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武红鹏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创新发展 领跑世界
  
  去年结束清华大学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返回山西大学的景明勇,研究方向是微波电场的量子精密测量,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是常态。“精密物理测量领域有一个共识:如果把精度向前推进一个数量级(10倍),就有可能发现新物理、新规律。我们就是将经典的微波灵敏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未来的生活带来全新体验。”景明勇说。
  如今,该团队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深度融合,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激发新产业、新模式与新动能蓬勃涌现。为实现“双碳”目标,该团队立足山西省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自主研发 “全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放射性14CO2同位素高精度检测装置”,解决了我国碳排放监测装备的“卡脖子”问题;研发的高灵敏气体检测仪、遥感模块及系统,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矿井瓦斯等特需领域;研发的全国产化燃料粒度在线检测设备、灰渣含碳量在线检测设备以及系统控制和数据分析软件,有效替代了燃煤粒度和灰渣含碳在线检测进口产品。今年,研发的原子磁力计灵敏度已达到飞特斯拉水平,微波电场测量灵敏度远超国际一流水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山西大学量子精密测量团队肩负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振兴发展的时代使命,以青春之我,让拼搏的印记持续闪耀在祖国创新科技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