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学院944名学子与家乡“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张大光
近日,长治学院发布消息: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该学院944名学子带着热忱投身“暖冬行动”,用3247.24小时的志愿服务绘就冬日里最温暖的风景。
归途护航 春运驿站绽放青春温度
春运期间的长治南站,来自长治学院新闻系的大学生志愿者帮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搬运行李。“阿姨,D2782次列车在二楼候车,我带您走无障碍电梯。”志愿者胸前的绶带被寒风吹得微微扬起,语气却温暖如春。
在太原开往大同的G3142次列车上,一名志愿者蹲身为坐轮椅的老人续上热水,轻声解释站点信息。
春运志愿服务活动中,源自长治学院学子们的温暖一幕,在多个城市高铁站、火车站重复。他们有的守在车站进出站口,有的守在候车室、检票处,为旅客提供搬运行李、线路咨询、秩序维护、协助购票和安全劝导等全方位服务,年轻的身影成为游客旅途中最安心的存在。
守望相伴 叩响特殊群体的家门
投身于助残志愿服务的同学们在家乡开展助残志愿实践。他们与身边的残疾人群体密切联系,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梳洗、穿衣、进食还是购物、交通、出行,长治学院的学子们都为特殊群体提供了切实帮助,助其更好地生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积极参与助老志愿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清理道路周边和林带中的杂物,营造干净的环境;为孤寡老人添置生活必需品,陪伴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社区小公园散步。这些年轻的身影,用专业与耐心照亮了特殊群体的冬日生活。
青年赋能 激活治理末梢
“我们开设讲座为新兴青年群体解答职业选择、技能提升等问题时,他们感激的眼神让我觉得做好志愿工作非常有意义。”一名体育系的志愿者告诉记者。
新兴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参与此项志愿服务的同学,充分展现了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主力军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新兴青年更好地融入社会。
投身于基层治理的同学,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活动;参与智慧助老,帮助老年人拥抱智能生活,用热情服务和真诚付出,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同时也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为基层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247.24小时的服务时长,5267次暖心相遇,这些数字背后是长治学院944名学子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正如参与环境治理的学子李雅洁所说:“铲除小广告时,邻居阿姨塞给我的热乎烤红薯,比任何奖状都珍贵。”当青春脉搏与时代需求同频,每个平凡的善举都在书写不平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