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强基筑未来 创新驱动谱新篇
———我省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上接04版)
强化有组织科研,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这是第一次在南极极端环境下,能够运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教授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3月1日,我国在南极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这个由孙宏斌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新能源系统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南极极端环境下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
2月20日,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以“基于集成光量子频率梳芯片的连续变量多体量子纠缠”为题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簇态量子纠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2023年“百亿工程”启动以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转型发展需求,全省高校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在大平台建设、大项目承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的创新平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频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如山西医科大学李思进教授团队自主研制的核磁光电一体化大型脑成像装备,成功完成临床首次显像,实现了世界五模态脑成像设备“零的突破”;山西中医药大学李青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糖尿病肾病国家1类新药LM49片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签署,转化金额达1.1亿元,实现山西原创新药的历史性突破,是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里程碑;山西大学程芳琴教授团队与吕梁市兴县签署电解铝废渣资源化高值利用技术许可合同,合同金额达4600万元,刷新了该校科技成果转化、吕梁校地合作项目单笔金额纪录等。
“2024年以来,新增国家部委创新平台2个,高校承担的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超过全省总数60%,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稳定在全省90%以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高校还主动融入“晋创谷”建设,93个高校科研团队入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四链”协同赋能产业升级
“2024年以来,我们围绕山西6条重点产业链和8个特色专业镇,针对性设置了13个本科现代产业学院和8个职业教育特色产业学院。”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产业学院已实现全省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全覆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围绕我省确定的18个省级特色专业镇,省教育厅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启动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培育建设工作,推动产教融合走实走深,特色产业学院成为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多链聚合、协同耦合的新型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省级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38个,参与高职学校19所,中职学校27所,技工学校5所,合作企业110家,现有在校生43707人。特色产业学院覆盖全部省级重点专业镇和大多数产业链,通过共建共管的形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省教育厅积极引导高校紧密对接我省重点产业布局,分4批布局了39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如:中北大学先后建成国家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产业学院3个,在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 “加速互动”的同时,还瞄准半导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区域产业集群布局,建设相应的学科专业群,并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李晋闽等一批领军人才。省教育厅还着力推动高校加快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引导高校超前培育布局一批面向科技前沿、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截至目前,全省高校共布局新增新兴学科近70个,交叉学科20个,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培育出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高水平创新人才。
“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支撑全省全方位转型上展现更大作为。”在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对下一步工作已作出详细部署,全省教育系统众志成城、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正奋力开创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