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年俗启新思 青春逐梦绽芳华
实习生 南嘉豪
今年寒假,在晋中学院中文系党总支的指导下,中文系团委组织开展了“家乡的年味”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家乡春节传统习俗与仪式、美食与饮食文化、服饰与装饰艺术、民间故事与传说、现代变迁与创新、大型表演与民俗活动等方向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并传承家乡的春节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追溯家乡年味
“故里年韵”实践团依托高校“传统保护与创新”课题,选取晋城市润城镇砥洎城作为调研对象,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分析晋城春节文化的现存形态、传承困境及创新路径,为地域文化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该实践团成员对《晋城市志》《泽州民俗考》等地方文献进行了研究,梳理晋城年俗的历史脉络,并深入晋城市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体验年俗传统文化特色。
实践过程中,该实践团成员探寻了祭灶仪式、请祖归家、踩高跷迎喜神等传统习俗,以及沁水县李家大院的油糕制作、八八宴席等饮食文化,还有“戏曲窗花”、郭峪古城的千人打铁花等装饰艺术与民俗表演。在皇城相府体验了AR春联、动态窗花等数字文创。
实践团成员发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年俗逐渐被简化甚至遗忘。很多年轻人对传统年俗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了解和传承意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年俗文化,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年味淡化的背后,实质是人与传统文化联结的松动。年味并非简单的怀旧情绪,而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晋城年俗中蕴含的敬物惜时、和谐共生的智慧,恰能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疗愈的力量。
针对春节相关非遗传承现状,实践团成员发现传承人结构老龄化,有五项非遗濒危,文化“失活”现象严重。例如,将年画制作申报为非遗后,匠人为迎合评审标准刻意复古,导致技艺失去与当代审美“对话”的能力。这表明对文化的静态保护可能加速文化“标本化”,活态传承需要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创新之智”激活潜能。
汉语2406班的曹越在报告最后写道:“年味从来不是消失在时光里的旧物,而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这座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小城,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年节的仪式感,让每个寻找年味的人都能触摸到中华文明跳动的脉搏。”
共鉴年俗异同
为深入了解山西各地的年俗文化,感受不同地区的春节氛围,“暖冬乡忆年味儿”实践团开展了关于山西各地年俗的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线上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山西不同地区的年俗进行考察分析,旨在揭示山西各地年味的特点、差异及背后的文化意义。该实践团成员深入当地社区、乡村、集市等地,亲身感受春节期间的热闹氛围,观察各类年俗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其过年习俗,并对比不同地区过年习俗的差异,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
作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晋中市祁县的春节融合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与独特的玻璃文化,为节日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当地玻璃企业在春节期间举办了各种展览和促销活动,游客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吹制玻璃。同时,一些玻璃制品还被设计成玻璃灯笼、玻璃“福”字等具有年味的装饰品,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临汾市霍州市积极探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冯南垣上过大年”系列活动中,打铁花、霍州锣鼓等非遗表演引人注目;举办围炉火锅音乐会,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各个旅游景点、非遗文创区等地设置蛇年打卡和新年祈福打卡处,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实践团成员发现,山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较大,年俗活动自然也有所不同。山区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一些传统年俗活动保留得较完整;而平原地区由于更容易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所以年俗活动也更加多样化。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年俗文化的表现形式。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们过年方式更加多样化,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则更加注重传统年俗的传承,过年的方式也相对较传统。
赓续文化薪火
今年寒假,上党新韵实践队在长治市长子县、忻州市定襄县开展了实践活动。
长子县的灯展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灯展的主题为“千年古县迎新春,神话长子展新颜”,共设置了机械灯展、花灯展览、民俗文创产品展示等19项活动,其中“赏花灯品神话”机械灯展最为引人注目,造型各异、工艺精湛的彩灯将现代灯光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观赏;花灯“精卫填海”以传统神话故事为主题,通过沉浸式、场景化和故事性的方式呈现,展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精神;灯展还结合打铁花等非遗表演,进一步展现了地方特色。
定襄县的“旺火”等传统活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旺火”是当地人民驱邪避害、祈求新年吉祥的重要仪式,通常由煤炭和木柴堆成,形状像一座小山,上面贴着“旺气冲天”等美好寓意的纸条。当午夜钟声敲响时,全家人围坐一起,点燃旺火,驱赶一切不祥。长辈们则会为孩子们佩戴蒜瓣、柏木刀等物品,以求平安健康。
晋中学院中文系学子通过实践与传统文化深情相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