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1月17日
省政协委员翟冬鸿

我省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过度追求“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田凤凤
  
  省政协委员翟冬鸿表示,山西省作为文物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山西在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达5.3万余处,其中低级别文物占九成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过度追求“焕然一新”的效果,导致文物修缮后完全改变了原貌。
  他建议,为低级别文物修缮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加强对文物保护修缮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文物原貌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启动严格的监督和问责程序,对修缮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确保每一分钱的使用和工程质量。
  
  古建修复后失去历史韵味
  
  翟冬鸿表示,低级别文物主要是指市县级和尚未定级的文物。它们同样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低级别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面临较大困难。一些原本古朴的建筑在修缮后变成了现代化风格,失去了历史的韵味,一些石刻、雕塑等文物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材料和工艺,使得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这种破坏,不仅改变了文物的历史真实性,也损害了其文化价值。如何甄别判断哪些低级别文物值得修缮,如何避免在修缮过程中改变文物原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翟冬鸿发现,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中改变原貌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修缮理念偏差造成修缮式破坏。他通过走访运城药王庙、景德馨盐号、曲村耿家祠堂、晨光半月刊社址、中山中学等多个低级别文物保护点,发现在对市县管理的低级别文物修缮中,基本都是旧砖换新砖、拆旧建新。他表示,由于过于追求“焕然一新”的效果,对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大多都是推倒重来,导致修缮后的文物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翟冬鸿向行内修缮专家了解到,文物修缮利润可大可小。现阶段,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基本都是按照招投标方式进行。一些修缮团队由于追求高利润,便按照承包工程进行施工。
  低级别文物保护缺乏真正修缮专家。文物修缮通常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包括建筑、文物保护、考古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据了解,文物修缮作为一门偏门的学科,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团队大多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和技能,难以准确判断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在修缮过程中造成了不必要的破坏。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以文物修复技艺而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只有16人,人均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上。调查发现,虽然全国有58个高等院校设置了文化遗产保护类相关专业,年毕业学生人数超4000人,但由于编制、待遇、地域等问题,对口就业率不超过25%,能够从事文物修复的少之又少。
  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资料保管混乱。据了解,目前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竣工资料少数保存在文物局或建委的监督站,大部分保存在文物保护单位和施工单位。这些单位的保管条件、保管制度、保管经验大多不好,保管人员流动性大,且很难保证其专职性和专业性。而这就保证不了资料长期不出现混乱、损坏或丢失的现象。同时,监管机制的缺失也使得一些不规范的修缮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为低级别文物修缮提供法律依据
  
  翟冬鸿建议,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增加条款,为低级别文物修缮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制定和完善关于低级别文物保护修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修缮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基层文保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创新。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低级别文物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为了解决低级别文物甄别判断困难的问题,翟冬鸿建议建立统一的甄别判断标准和评估体系。一方面,可以制定低级别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制度,明确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和保护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低级别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日常养护、监测等工作。此外,还可以组织专家对低级别文物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值得修缮以及修缮的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