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2月24日
山西酒文化学者张毅炜历时两年探索发现

中国葡萄酒业首枚注册商标出自山西


  本报记者 徐俊斌

  

  近日,经过长达两年的走访探寻,山西酒文化学者张毅炜终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微缩胶片档案里找到了确凿的文献依据,证实中国葡萄酒业第一枚注册商标出自山西。这一商标便是100年前山西省清源县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十”字盾形商标。山西省酒文化研究会会长柳静安称,中国第一枚白酒和葡萄酒注册商标皆出自山西,这并非偶然,恰恰表明山西是中国酒业发展十分繁荣且具开创性的省份。著名酒文化专家王文清表示,这个“第一”确凿有据,彰显了山西酒业的产业自信与文化自信,对山西酒业发展大有裨益。

  

  缘起:一句话引起注意

  

  张毅炜1979年6月生于太原,是已故中国著名汾酒收藏家张明庆之子。明代学者程登吉所著《幼学琼林》中有言:“绍箕裘,子承父业;恢先绪,子振家声。”受父亲影响,他也热衷于山西酒文化的整理研究,现任山西省收藏家协会监事,是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二级品酒师、中国陈年白酒鉴定师,也是 “庆酉轩藏酒荟”馆主。他曾在山西青年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对真相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以及文人的家国情怀,让他的酒文化研究独具特色。张毅炜表示,他愿做挖掘山西酒文化宝藏的“采矿人”、传播山西酒文化历史的“交流使者”、扛起山西葡萄酒文化研究大旗的“文化旗手”。

  发现益华盾形商标为中国葡萄酒业第一枚注册商标,便是张毅炜挖掘出的成果之一。

  2022年,张毅炜打算撰写一本有关山西酒文化的书籍 《三晋美酒图志》,为此,他走访了多家酒类博物馆,采访了数十位酒文化专家、收藏家,还查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其中一本是原山西省工商局商标广告管理处处长郭守祥所著的《结缘商标贰拾年》(2013年7月出版),书中第67页写道:“清源县西关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了‘盾’牌图形商标,审定为33号。”这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书中第67页写道:“清源县西关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了‘盾’牌图形商标,审定为33号。”鉴于多年对山西酒文化和葡萄酒文化的学习研究,他清楚记得晋裕汾酒“高粱穗”商标是中国注册的第一枚白酒商标,注册号为“828”,这个33号显然要早得多,而且还是审定号。“这会不会是山西第一枚酒类注册商标呢?”张毅炜心生疑问。“如果是,那将是山西酒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发现。”

  

  追寻:竭尽所能 艰难求索

  

  为解答心中疑问,张毅炜踏上了求证之旅。他首先向认识的相关专家请教,是否知晓益华盾形商标,其是否为最早的葡萄酒注册商标,然而,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就连郭守祥也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张毅炜决定自己查找资料,多次前往山西省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却屡屡空手而归。他又向郭守祥请教,询问写书时是在哪里查询到的相关记载,得到的答复是 “书是十几年前写的,具体记不清了,见南京档案馆”。随后,张毅炜辗转联系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工作人员告知这些资料已封存保护,不对外查阅。线索就此中断。

  张毅炜并未放弃。既然直接查找商标无果,那就转变思路,先了解商标的注册主体山西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看能否顺着益华公司找到相关的人和线索。

  1921年,益华创始人张廷秀广结山西商界、军界、政界人士三十余人成立了股份制益华公司,在中国四大“葡乡”之一的清源县组织筹备建厂。从 《公司简章》中的发起人、赞成人组成来看,其中不乏乔致庸之孙乔锦堂、榆次望族之后常子襄等晋商名门后裔,还有郝清照、李枚臣等晋商领军人物,更有晋绥军高级将领傅鹏海、张树帜等身为同盟会成员的军界人士站台,在清源这个小县城成立一家葡萄酒公司,竟几乎汇聚了山西各界的精英翘楚,足见张廷秀先生及益华公司在山西的地位。

  民国时期,国内最早成立的“老七大”葡萄酒公司中,大部分由外国资本建立,只有具有海外华侨背景的山东张裕和本土晋商背景的山西益华是由民间资本独资建立的民族企业,而真正由中国本土资本创立葡萄酒公司的唯有益华一家。

  若能找到张廷秀的后人,或许就能找到关于益华盾形商标的相关资料。但找人犹如大海捞针,谈何容易。张毅炜多方打听,却毫无头绪。

  事情出现转机是在张毅炜表舅白紫光的一次探亲之旅中。白紫光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MBA,精通英语、法语和拉丁语,曾在北京一家外企担任CEO,定居北京。有一次他回太原探亲时,张毅炜便和他聊起了益华的一些故事以及自己查找盾形商标时遇到的困境。文学作品中“无巧不成书”的情节在现实中上演,白家与张廷秀家居然有亲戚关系,上世纪90年代,张廷秀的三子张体谦回老家省亲时还拜访过白家长辈。白紫光隐约记得张体谦当时讲过一些父辈开酒厂的事情,但对商标的事情毫无印象。而张体谦已过世多年,无法当面求证,这条线索也被迫中断。

  就在张毅炜感到失望之际,白紫光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曾经在张廷秀第四代孙张安琪的微博上看到过一些有关益华公司的文章,说不定张安琪掌握着一手资料呢。张毅炜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一般,瞬间又激动起来,感觉自己的考证目标近在咫尺。

  在白紫光的协助下,张毅炜联系到了张安琪。表明身份并说清楚来意之后,张毅炜得到了张安琪的全力支持。张安琪提供了大量益华公司的资料,其中包含详尽的张体谦的回忆录、建厂史料、盾形商标的图案,还有1924年《晋商日报》刊登的益华公司的广告等。虽然对益华公司的了解越发丰富,然而依旧没有任何关于商标注册的详细记载,线索再一次中断。

  

  结果:锁定证据 大功告成

  

  在张毅炜的不懈追寻下,时间来到2024年12月。一天,郭守祥告诉张毅炜,他回想起来,当时书中写的那句话是从民国时期出版的《商标公报》中查到的,可惜他现在没有《商标公报》,建议张毅炜顺着这条线索去查一查。

  得到新线索的张毅炜欣喜万分,他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新一轮的查访之中。通过在网上不断搜索,张毅炜查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曾在2015年4月出版过一套《商标公报》影印版书籍,将当时413期的《商标公报》期刊整理出版成了一套106本的资料汇编。

  根据郭守祥书中记载的益华盾形商标的审定号,张毅炜推测,这么小的数字,或许在《商标公告》比较靠前的位置能够找到,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买了影印版《商标公告》的第一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书里果然有关于益华盾形商标的审定记录。而且根据书中所载的相关文件说明,一般商标审定半年后无异议就会出具注册证明。有了注册证明,就意味着商标已经得到国家认定,受到法律保护。

  依据审定时间,张毅炜推测益华盾形商标的注册时间应该是在1924年上半年。但是这个资料具体在《商标公告》的哪一期却无法确定。106本全部购买花费巨大,实在无力承担,这可怎么办呢?张毅炜想到这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图书馆或许会有相关资料。于是,他拜托表舅白紫光帮忙查询。终于,两天之后,白紫光在国家图书馆文献微缩胶片档案里找到了益华盾形商标的审定和注册内容。而原件则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内。收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张毅炜放下手头一切事务,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直奔国家图书馆,一来是为了亲眼见证,二来是为了再次核实。

  随后,依据相关程序,国家图书馆给张毅炜开具了馆藏文献证明检索报告。至此,商标注册证据锁定,大功告成。

  

  论证:何以称葡萄酒界的“第一”

  

  关于益华三“十”字盾形商标的一手注册资料已经获取,但它是否为中国葡萄酒业的第一枚注册商标还需要多方验证。为此,张毅炜将相关资料传给中国著名酒史专家、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赛时和山西省酒文化研究会柳静安会长以及著名酒史专家王文清进行求证。最终印证了三“十”字盾形商标是中国葡萄酒业的第一枚注册商标,同时也是山西最早注册的酒类商标。

  1923年的《商标法》是我国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商标法,该法律规定:依法取得注册商标的持有方享有排他的、独有的使用该枚商标的权利,这一依法取得的商标受法律保护。同年的《商标法实施细则》规定:“申请者呈请的商标通过审查后,除下发审定书通知外还需登载于《商标公报》,期满六个月别无利害关系、人之异议或经辨明其异,注册商标刊登在《商标公报》告示全国即商标注册成功。”

  经过查阅核实,益华公司是1923年《商标法》实施以来最早申请注册商标的山西企业。1924年4月1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核准益华盾形商标,注册商标号为 “173”。商标下方有附属的法文艺术字书写的 “VINBLANC”,译文为白葡萄酒。适用范围是“各種酒品及麴釀”。这就意味着益华盾形商标是《商标公报》中排名最靠前的葡萄酒注册商标,也是目前已知的酒类商标中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第一枚注册商标。

  王赛时表示,益华盾形商标属于全方位注册,其中包括葡萄酒,从这个层面来说,“益华盾形商标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枚注册商标”的表述是准确的。

  “青年学者张毅炜经过艰苦的考证,理清了中国酒类商标的脉络,特别是他找出中国葡萄酒业第一枚注册商标是确切的、有依据的。中国第一枚白酒和葡萄酒注册商标都出自山西,这并非巧合,恰恰表明山西是中国酒业发展十分繁荣且具开创性的省份,山西酒类商标背后还有许多故事值得深入挖掘,值得当今世人思考借鉴。”柳静安非常认同这一结论,并鼓励张毅炜继续深入研究山西酒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文清称,张毅炜通过原始资料和史料验证了这个“第一”有理有据,彰显了山西酒业的产业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为山西酒业发展赋能的大好事。

  张毅炜说:“山西酒业先辈秉承了晋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最早的知识产权觉醒者,这枚商标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将伴随着山西的酒香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我在向先辈致敬的同时,一定会更加努力为山西酒文化、为山西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