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12月11日

一眼千年诉说传承 让古籍重获“新生”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非遗”项目如今成为“香饽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相遇,掀起国潮热!青年学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着更专业的“非遗”技艺,“非遗”有传人。
  
  人才“缺口”也需及时“修复”
  
  一本破损的古籍,在经过拆书、补洞、喷平、折裁、压平、装订等步骤后,焕然一新,“救活”这本古籍的是这样一群人——古籍修复师。前几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神乎其技的故宫文物修复师广为人知。如今,“我在图书馆修古籍”的古籍修复师们,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走进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南京非遗学院,古色古香的大门敞开着,这里设有国内首个古籍修复专业。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生席航正跟着老师学习古籍装帧。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刻的,这是一本宋代的刊本,雕版刻一个版面需要两个月,这本有100多个版面,非常不容易。”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18岁的小伙子竟然留起了长指甲,席航解释说:“因为古籍修复是贴在红案上,修补好后需要我们把书页起起来,包括装裱都是需要贴在墙上绷平,如果没有指甲起,就可能把边上起破,留指甲可以更加方便我们保护文物。”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以及战乱毁坏等等,大多千疮百孔,累遭磨难。古籍修复技艺,便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方法。我国古籍总数超过3000万册,其中善本超过250万册,由于各种原因,约有1000万册古籍亟待修复。“我国现存古籍众多,大量需要修复,然而古籍修复从业者大多年事已高。”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纸质文物修复课的首席教师邱晓刚说,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现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许多学者、修复专家都陆续走进课堂,为该专业学生授课。莫愁中专一改传统文物修复师傅带徒弟的传艺形式,用课堂教理论加实训传技能的教学模式,让文物修复走上了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之路,填补了文物修复师人才培养的空白。20多年来,古籍修复专业逐步扩展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下设古籍修复与装帧、书画装裱与修复、陶瓷修复与制作三个专业方向,同时开设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将绒花、金箔、云锦等制作技艺搬进课堂。同时,学校不断提升古籍修复技术,成立了古籍修复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结合国家《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独创“十八项技能”标高,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古籍修复主张“修旧如旧”
  
  淡淡的糨糊味、清脆的锤击声、细微的翻纸声……走进纸质文物修复课堂,如同来到一个手工作坊,时间也仿佛放缓了脚步。20多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正在上课。人生病去医院要体检建立档案,书“生病”了也不例外,也要进行“体检”建立修复档案。据介绍,古籍修复前要先通过仪器分析纸张纤维,测定纸张酸度、厚度、撕裂度等。有的纸张肉眼看上去是竹纸,其实还有其他成分,仪器可以更精确地配纸。而对于酸度过高的古籍,还要先进行脱酸处理,才能进行修复。
  2001年,16岁的许继香从浦口考入莫愁中专,成为首届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她师从南大图书馆的邱晓刚老师,受邱老师启蒙,她领悟到古籍修复的精髓——执着。“不教课的日子里,我就在修复室,为修好一页古书,从早8点坐到晚6点是常事。我们的工作和医生很像,都是延续‘病人’的生命,只不过我的‘病人’是一本本残缺不全的古书。”
  “85后”的许继香已经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近20年,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学校古籍修复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这个中心如同一个平台,一头连接课堂与教学,一头面向市场。棕刷、排笔、马蹄刀……走进修复中心,如同走进一个大型手工作坊间。该中心除了20名专职修复师外,根据工作量和复杂程度,还会请来行业专家指导,并吸纳年轻教师、高年级学生参与,耗费时间最长的一件文物修复历时一年多。
  非遗保护是活性保护,要留得住更要用得上,要坐得住冷板凳也要在应用中检验效果。“古籍修复主张修旧如旧,所以选择修复的纸张要跟古籍的纸张尽量保持一致,配纸的材质、颜色、厚度、韧性都要考虑进去。有时候修一本特别破损的书,脆化、絮化得厉害,就连呼吸都要屏住。因为稍微有点儿小呼吸,有可能就把碎片吹跑了……”
  时值毕业季,作为班主任,今年许继香班上一位毕业生耗费一年多时间,1∶1临摹复制的 《千里江山图》画卷(宽 51.5cm、长 1191.5cm)令人惊艳。“一次上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中万里山河的磅礴气势深深吸引了我,所以在选择毕业设计时,怀着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王希孟先生的敬畏之心,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复制这一历史巨作。”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记者见到了这位皮肤黝黑的少年,他正在为他的毕业设计作品做最后的装裱。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业课老师许存地的指引下,画卷中使用的颜料全都由陶骆源自行钻研实践,手工提取矿物质颜料上色而成。“贝壳、青金石、孔雀石、雄黄……这些都是我自己研磨矿石、贝壳等得来的颜料粉末,也算是毕业作品的‘周边’吧。”
  小陶特意将没用完的颜料粉装进了玻璃瓶,并做成了一个礼盒,透过玻璃看到了不同矿物质雅致的天然色泽。“完成《千里江山图》是在一个深夜,当时很想把家人叫醒,分享我的喜悦。”
  
  让“脆弱”古籍拥有无尽未来
  
  “我们文物修复中心已经成立近20年,修复师约20人,90%以上都是学校毕业生。一部分在我们中心承接各大博物馆的修复任务,一部分派驻到博物馆对馆内文物进行修复。目前在修的主要是一些文献类和陶瓷类的文物,都是来自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南京莫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负责人许存地表示,中心除了文物修复的职责外,还要培养修复专业的学生。
  “修复文物需要慢工出细活,但培养文物修复人才必须快马加鞭。”莫愁中专副校长王燕表示,尽管文物修复是与“旧”打交道的专业,但她坚持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为此,系里多次召开专家委员会,根据最新修订的行业标准重新梳理教材,并引进新媒体进课堂——一个二维码出现在文物修复专业教材上。学生只需扫码,就可通过动画和视频了解文物修复的完整过程。
  “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王燕时刻提醒自己分秒必争。虚拟仿真文物医院就是“很多事”的其中之一。文物修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即使了解了修缮技术,学生们也没有机会在真实世界中去亲手修复所有文物。“能不能做一个虚拟仿真平台,用数字技术对修复过程进行更高精度的还原,让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战训练?”带着这些构想,她和团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开了数次碰头会,一点一点搭建起了云端之上的“文物修复医院”。在这座位于数字空间的文物修复医院里,学生们可以从工具箱中几十种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工具,以及质地、色泽和纹路不同的纸张、布绢、陶瓷等材料中挑选合适的选项,确定合适的清洗水温等,还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南北方不同气候环境下受损的文物……就和现实中修复师所做的一样。
  “我们想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有情怀有担当的文物保护人才,助他们穿越千年的历史,还原文物的本来面貌。让承载于文物之上的历史变成后辈宝贵的财富,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王燕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文物修复行业中,让那些从过去走来的文物,又拥有无尽的未来。
  据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