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4月30日
山西省劳动模范、中铁三局线桥公司焊轨分公司经理冯继军

焊花淬炼“大师”创造钢轨焊接奇迹


    本报记者 卢亚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干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铸匠品”。这是冯继军20余年来从事焊轨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心声。
  冯继军是中铁三局线桥公司焊轨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山西省劳动模范,中国中铁冯继军钢轨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铁三局线桥公司焊轨分公司经理。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了京沪高铁、沪昆高铁等10余项重点工程建设,累计焊轨里程近万公里,焊头质量合格率100%,获得15项“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荣获中铁三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中铁优秀工匠,三晋工匠提名奖,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新星闪耀 500米钢轨试焊成功

  那一年,怀揣青春梦想的冯继军迈进中铁三局的大门,从抬钢轨开启他的逐梦之旅。
  钢轨焊接工作是集“苦、累、脏”于一身的工种,抬钢轨更是不轻松的活,很多小伙伴陆续离开,唯有他和少数人还在坚持。
  时光总是眷顾奋斗者。一天,师傅让冯继军上手操作。钢轨对正、焊轨机操作、正火、打磨,他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每道工序,最终圆满完成了钢轨焊接,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随着时间的流逝,冯继军不停地学习,业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还将近5厘米厚的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掌握了国外进口的K922焊轨机参数调试方法,当时在国内屈指可数。
  在京沪高铁的建设中,需要进行500米长钢轨现场试焊试验。冯继军接受了挑战。没有资料,他就和技术人员整理相关内容,反复优化方案;没有经验,他与同行研讨、请专家指导。靠着毅力和一股子闯劲,他带领团队成功挑战“硬骨头”,成为京沪高铁上最闪耀的“新星”。

创造奇迹 青春在逐梦轨道上奔跑

  冯继军立志做技艺精湛的焊轨工匠,笃行不怠学习最前沿焊接技术,秉承“品质能做到100%就不要停留在99.9%”的理念,力求打造行业最优质产品、争创钢轨焊接的“中国标准”。
  赣深高铁建设期间,K355焊轨机出现问题。冯继军主动请缨,挑选技术人员连夜赶往赣州。分析对比复杂试验数据,找出故障原因,编写程序代码……一项项检修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两天两夜高强度攻关,K355焊轨机的轰鸣声再次响彻罗霄山脉。
  随着中国高铁建设进程的加快,一条高铁线路要3-4台焊轨机同时作业才能满足工期要求。冯继军结合自身所学和多年实践经验,在黄黄高铁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了“时间与位移控制相结合”的参数调试新方法,提高了焊接的质量和稳定性,实现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4台焊轨设备调试试验,为中国高铁钢轨焊接试验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
  京沈高铁北京段为京沈全线开通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整个铺轨施工结束的标志,225千米的焊轨任务留给冯继军团队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冯继军带领团队将“一”划分为“二”,白天带领人员进行现场焊接试验,晚上总结整理试验数据,仅用25天便顺利完成了焊接工艺参数调试。最终,经过22个日夜的奋战,冯继军带领团队完成了225千米焊轨任务,全线960个焊头,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创造了钢轨焊接的奇迹,该工程被授予“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随后的几年里,他带领团队相继完成K922、K355、YHG-1200等多种机型累计50余次型式试验工艺参数调试工作。

焊花璀璨 发扬传承大国工匠精神

  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下,冯继军牢固树立前瞻意识和系统思维,主动对接行业发展新需求、新变化,不断推动焊轨施工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了钢轨焊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立足大铁、地铁两大版块,历经5年的研发与实践,冯继军带领团队完成了焊轨信息系统的研发,实现了焊接视频监控,焊接、热处理、探伤检测、平直度检测等工位数据的采集上传、自动存储、分析与预警和远程控制焊接参数调试,还可以手持终端随时查看现场施工情况、焊接曲线数据等,成功应用于天津地铁4号线、郑万高铁、郑济高铁等项目,实现了钢轨焊接现场的即时高效监控与管理,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与焊接质量,降低了焊轨施工成本。
  梦想的种子从选择钢轨焊接开始深埋、发芽,逐梦匠心从孜孜不倦地深耕开始蜕变,冯继军在“大国工匠”的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