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志愿之光点亮青春梦想
本报记者 赵云云 实习生 赵倩
2019年还在上高一时,她就报名作为志愿者服务“二青会”,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那一年她17岁;
新冠疫情发生时,社区招募志愿者,正在读大学的她踊跃报名。她说,“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应该有奉献精神”;
从高一至今,6年时间,她共参与了校内外大大小小20多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50小时,谈起每一次志愿经历,她都历历在目,侃侃而谈。她叫梁泽徽,是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三学生。去年,她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开启与“志愿”的故事
2019年8月,正在读高一的梁泽徽带着对体育赛事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好奇,从老家晋城来到太原,开启了她与“志愿”的故事。
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正是那一次活动,让她在此后的人生中多了一个身份——志愿者。“一旦种子扎根,总有一天它会萌芽生长。”她说。
2023年8月,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在太原举办。梁泽徽毅然决定报名参加该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希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经过初步筛选,她幸运地通过报名环节,并在接受志愿者岗前培训后,顺利通过考核,成为展览馆场馆志愿者负责人。
作为负责人,梁泽徽不仅需要履行好一名普通志愿者的义务,同时还需要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志愿服务期间,当遇到小组内成员时间协调不便时,她总是及时与小组成员沟通,调整岗位,确保大家以最佳状态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在梁泽徽看来,那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是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她在奉献中学会了许多待人接物的礼仪,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还磨练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慢慢爱上奉献的感觉
“回想做志愿者的经历,最多的是收获和感动,但也有不如所愿的时候。”梁泽徽说。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梁泽徽决定在那一天走进闹市区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她精心选好内容,自费打印宣传页,然后穿上蓝色志愿服来到忻州古城,穿梭在茫茫人群中发放宣传页。
“多少次把传单递到行人面前,对方都摆手表示拒绝,然后匆匆瞥一眼便走开了。当时真的挺伤心。”回忆起那一次宣传活动,梁泽徽说,对方的冷漠态度让性格本就内向的她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和挫败感,当时就想放弃。但她经过短暂思考后,迅速调整好心态,再次面带微笑向行人递上传单。同时,还耐心解释全国生态日设立的意义。从刚开始只是吸引两三个小朋友,到越来越多的人驻足聆听,她用专业知识向大家宣传了节水的窍门,用真诚获得了游客的交口称赞。
“最初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为了锻炼一下综合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感觉,那是奉献的感觉。”梁泽徽如是说。
一路经历,一路成长。梁泽徽说,不同的志愿服务经历带给她不一样的感受与收获,志愿服务带来的经验与成长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上大学后,梁泽徽还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省赛铜奖。随后,创立“暮犁文创”微信公众号,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制作原创手绘明信片及文创产品宣传其背后承载的农耕故事与精神。
与此同时,梁泽徽意识到单凭宣传农耕文化无法引起人们对农业的重视与关注,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扎根大地,解决实际问题。循着初心所向,她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积极协调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大二期间,梁泽徽加入山西农业大学精准施肥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测土配方与无人机施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植保无人机与肥料理论知识,考取了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合格证,并不断拓展自身能力,考取了UTC无人机航拍技术证书。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她组建团队,同老师、同学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形成完整的植保系统化服务体系,以《取粮于技——无人机助力粮满仓》竞赛项目促进了我国农业模式由传统人工作业向智能化作业转型升级,让科技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价值,真正解农民之困、解农民之急。
梁泽徽认为,志愿服务中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兴趣和专业,兴趣让她能够积极且持续地投入到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中,专业知识则可以确保做优质的志愿服务。带着“兴趣、专业”这两个要素,她将参与的志愿服务延伸到了环境维护、宣传教育、文体娱乐等领域。
每一次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梁泽徽都会写下日记,其中一篇日记里,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也是她做志愿者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