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老司机”城市地下驭“铁龙”
本报记者 郭丽菲
杨泓波是太原地铁2号线的一名95后运控员。2020年年底至今,太原地铁从无到有,再到融入百姓日常出行,杨泓波经过三年多的历练,从一名“萌新”运控员变成了如今的地铁“老司机”。
晨曦而出、日暮而归,整日与黑暗幽深的隧道相伴,将乘客安全、准点送达一站又一站。三年多来,杨泓波累计安全驾驶列车10万余公里,值乘列车5000余次,参与调试和演练70余次。在太原市第三届百万职工“聚焦‘六新’助力转型”职业技能竞赛中,他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工作技能,荣获个人一等奖,记太原市个人一等功一次,并在公司和他所在中心举办的各类驾驶、整备、救援比赛中多次斩获第一名。
勤学苦练形成肌肉记忆
“手握四两手柄,肩负千斤重责”,有人这样形容地铁列车驾驶员。在全自动无人驾驶的地铁上,肩负这份重担的便是地铁运控员。
太原地铁2号线车辆采用目前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的全自动运行系统,看起来,全自动驾驶发车、停站、开关门都无需司机操控,驾驶室内的工作强度减轻,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失误,也提高了列车的安全系数。但实际上,相较于传统地铁上的司机来说,自动驾驶车上的运控员责任和压力更大,他们肩负着列车监护、车厢巡查、乘客服务及应急处置等多项工作,需要一定的综合业务能力。
“刚入职时,我对于全自动线路只有相对浅薄的认知,学校学的更多的是细化的机械知识,直到赴上海培训,初见全自动地铁的魅力,才参悟了全自动技术给地铁带来的划时代变革。”培训结束回到太原后,杨泓波投入到太原地铁2号线的开发、建设、运营中。“我能见证并参与到一条全自动线路的诞生,感到与有荣焉。”杨泓波说。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地铁运控员,杨泓波接受了严苛、高强度的训练,其中一项必修课就是练习“手指口呼”。这是一项用重复的标准化动作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尤其是在隧道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司机看到的每个内容,都要用手指着、用嘴说出。
“那段时间,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只要有时间就会抽空练一练,努力形成肌肉记忆。”在漫长黑暗的隧道中,杨泓波时刻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用每一次标准化作业,时刻精进驾驶技术。
心怀感恩毫不保留传帮带
日常手指口呼绝对标准,应急排故手册不断巩固,各项专业规章反复温习,无数次的重复造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2021年6月,太原地铁2号线举办了开通以来的首次技术比武,杨泓波依靠绝佳的精神状态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赢得了运控员专业第一的好成绩。
荣誉给了杨泓波继续前行的动力,他为自己拟定了新的目标:“不论是日常值乘还是其他工作,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稳扎稳打,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我能取得这些成绩,不单单是因为业务知识的累积,还有对列车的熟悉和对运控员岗位的敬畏,更离不开公司打造的良好平台,离不开公司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及各位同事的支持和陪伴,是他们一直激励、督促着我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心怀感恩,杨泓波为了回报领导、同事的支持和认可,一方面不断精进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积累的驾驶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入职的年轻人。
“查看监测装置,检查车门是否全部开启,观察乘客是否全部进入车厢,查看监测装置,检查车门是否全部关闭……”在新人培训课上,杨泓波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刚入职的运控员。他还创新教学,总结归纳出安全操作“六部曲”,便于新人学习掌握。在模拟驾驶台调试期间,他依靠自己的行车经验和对列车的了解,帮助厂家工程师还原了真实列车的各种工况和状态,为运控员平日的练习和培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每天面对着漆黑的隧道,单一重复枯燥乏味,而且身系上千人的安全,责任和压力都很大。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休息日,杨泓波会和朋友们骑着摩托车到户外放松,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体验风驰电掣的感觉,然后他又可以“满血复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