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出发,呵护心灵的光
●米广弘
很喜欢文字,寥寥几笔,就可以呈现一份趣味,一份大美。
我9岁发表诗作,游走在文字与生活之间近三十年。想来这是何等漫长,却是弹指一挥间。调皮的文字,在我渐渐露白的发丝间,在我眼角轻浅的纹络里,探头探脑地与我的灵魂纠缠。不曾被扑灭的梦想,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繁星,流淌心间,呵护心灵的光。
后来,我自己跃跃欲试拿起笔,认为我的心里还有“另一个我”。我与文字相对而坐,相视无言却又胜过千言万语,只为无法安放的灵魂寻找一席之地。从心底里迸发的文字,跌跌撞撞地向我走来,皎洁的月光沐浴它,清晨的露珠浇灌它,让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像小商小贩一样,站在烈日炎炎,或者寒风凌冽的北风里,兜售自己用心血铸就的文字,只是行人步履匆匆无人问津。
最让我兴奋的是,那些不负厚望的文字,不卑不亢地面对编辑老师的火眼金睛,带着一缕墨香呈现在我面前,名正言顺地写着我的名字。生活有太多的薄凉,我需要一纸文字的温度。陀螺一样的工作,短暂停顿之后,我会像午后一只慵懒的猫——这是“另一个”我最不喜欢的模样,于是“我”噘着嘴,坐在角落里不理睬。而真实的我似干涸的井水,走不出一张纸笺的苍凉。人,孤独吗?有,但我更多的是惬意。因为有明月相伴,清风相随,缓缓地走,仰头望月。捧读那含梅咀雪的文字,似有暗香浮动,生命便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
我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喝一杯茶,一呼一息之间,安定与悠然。点燃一枝禅香,香气袅袅婷婷,体味茶叶在沸水中的沉浮,感受人生也若一枚茶,一定会经历沉沉浮浮,经历辉煌与失意。在逆境中,有一份逆风的坚持;而在顺风时,有一种平和优雅。生命唯有付出,才能享受收获的快乐。我喜欢手捧一本有字书,慢慢地读,一任时光如水。茶香和着书香,这种宁静的感觉,极其美好,充满雅趣。
文字的雅趣,需要走到自然中去。旧时人家,讲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寒来暑往,四季过得分明,日子平缓有序。每个人都有一个田园梦,不愿意迷失在城市的森林中,失去与自然的亲密。回归自然,才能有一份格外的安心,我喜欢在自然中,与山水相对,听听鸟儿婉转的啼鸣,欣赏花儿朵朵,绿野无边。自然静默不语,却每一样都美得不可思议。虽说以文字为生,但每次写作时,总觉着自己还是新手,免不了战战兢兢。那些从我的心底汩汩流淌、在我的指尖驻足的文字终将身归何处?
文字直接反映出书写者对世界别样的感知和表达、对知识的格外珍视与热爱。文章发表时有多兴奋,石沉大海时就有多失落。我的诸多作品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多篇文章入选各地教材和语文考题。
我坚持认为,阅读写作需闻到墨香,整本书的阅读不是片段选取或故事梗概扫描,尤其是阅读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任何简化的、替代的方式,本质上都属于偷懒行为。但毕竟读书写作已成立体交叉行为,短视频这样的集束、快捷、多层面方式,应该可以为阅读写作之旅提供积极的助力作用。短视频与阅读之间究竟是一种纯然的矛盾,还是有可能成为有效的互补,似乎也不是简单定论就能释然的。
我是个全无师承、一向自行其是的人,许多拙作得到了学院派的肯定,让人惊喜。潜心文字的人,平生最大的野心不过是要厘定、读懂和解释自己手中的文本。从事行政、研究之余,写一些随笔,从看似非主流的领域入门,从少有同行者的偏僻之路出发,跨越古今中西的门槛,在学术建树的同时,偶尔小试笔锋,发表一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的大众随笔,得到读者的认可,内心值得称道。冷学问也是热话题,报国,心在民族大义,言之有物,被理性光芒照亮的文章,是甘露精华、是松石宝串、是嘉言宝库。与书形影不离,文字烂熟于心,每个故事、每个页码都沾染了我重复叠起的指印。一个个惊艳的文字沿着光慕名而来,扬扬洒洒地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