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1月05日

校地团委共建 青春“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张云鹏

  校地共青团合作共建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和地方共青团建设、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探索。1月4日,记者获悉,为建立“晋中大学城校地团建朋友圈”,团晋中市委主动对接驻地15所高校团委,本着“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双向互动、校地互建”的原则,与各高校团委签署了《共青团晋中市委 驻地高校团委联建共建协议》。协议签署以来,各级各类共青团组织之间建立期了长期有效的联系,团市委形成了“四联模式”探索校地共青团合作新路径,使得各级共青团组织之间打破条块归属,建设以地域相邻、人缘相亲、资源互补、优势互促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大团建模式,高校和地方共青团组织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为各自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组织联建 共谋发展动能

  团晋中市委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团委统筹谋划推动各自下辖团组织结对共建,就近就便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相对稳定的结对关系。
  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和榆次区龙湖社区持续开展社区实践,建立 “团支部+高校+社区”结对制度,开展以“宣传健康知识,构建美丽社区”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基层团员、青年群体活力,着力构建以共青团组织为主导、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效互补的基层团组织工作格局。
  团晋中市委书记周建喜带队前往太原师范学院团委进行调研座谈,就大学生出行问题、看病就医、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让高校青年切实感受到“晋中温度”。

资源连用 共享发展潜能

  山西大学城积聚了大量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地理文化资源,拥有先进的科研创新成果,团晋中市委通过架起双向沟通友谊桥,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整合驻地高校资源。
  一方面,组织驻地11所高校的100名博士代表,结合晋中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制造业、能源产业、文旅、开发区、民营经济、国有企业等实际需求,对接选派博士研究专业方向,采取分高校、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方式进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博士大讲堂活动116场,覆盖近万人。同时,精准挖掘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打造驻地高校与晋中的“博士信息”供需库,架起驻地高校与晋中“知识联通”友谊桥,搭建驻地高校与晋中“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立驻地高校与晋中的“人才共育”联动机制,加快推进驻地高校与晋中产学融合、产教融合、产研融合的步伐。
  另一方面,开展第十届“创青春”晋中青年创新创业大赛、2023年 “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扬帆计划”和“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与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太原理工大学团委联合开展“百人千处”文物保护与利用“青春兴晋”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太原理工大学11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晋中市11个县(市、区)进行社会实践。一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联创 共聚发展智能

  文体娱乐活动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集中体现,而山西大学城是青年的聚集地,驻地高校与团晋中市委在文体活动上实行联谊,不仅使双方互相获得丰富的活动资源,还使青年文化与时尚文化、校园文化发生了碰撞与交流。
  团晋中市委邀请驻地12所高校的732名师生参加了晋中市2023大学生艺术节,组织驻地高校近百名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艺术节活动,并于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后,动员驻地高校艺术社团参与美好生活青春综艺演出。
  团晋中市委深切关心青年群体婚恋交友问题,深化“青恋”联谊交友品牌,举办了3期校地单身青年联谊活动,服务青年1000余人,42对青年牵手成功;开展“就业大讲堂·青春榜样进校园”示范宣讲活动走进驻地高校山西能源学院,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就业方向,明确就业选择,提高就业能力。

公益联办 共汇发展效能

  志愿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品牌项目,大学生又是志愿者队伍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团晋中市委通过校地合作充分发掘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志愿者开辟更为广阔的服务领域。
  团属社会青年组织、晋中新青年高校志愿者联合服务中心持续开展安老扶幼、助残济困、医疗助学、保护环境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形成了为老服务 “金晖行动”、助力“一泓清水入黄河”第二届关爱河湖保护母亲河联动巡河护河系列活动等常态化品牌项目。
  据了解,接下来,团晋中市委将创新搭建互联互动的工作平台,打破原有区域内团组织之间的横向壁垒,使学校团组织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融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