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2月22日

我省出台《意见》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赵云云

  12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我省《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张软斌介绍,近年来,全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全省粮食总产量跨上290亿斤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均超过1.6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向村延伸、往户覆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69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1%。
  《意见》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全面安排部署。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统筹、六项任务、三类村分类推进、六项政策举措。
  一个统筹:即坚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协同发展。
  六项任务:即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推动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治理、要素流动“五个融合”;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坚持“特”“优”战略,做好“土特产”文章,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互补、农文旅融合、农工商互动;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乡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类村分类推进:即将全省行政村按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分类建设。精品示范村以巩固完善、创建精品、示范引领为重点,率先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档升级村以补短板、提标准为重点,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环境整治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持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到2027年,全省建成10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0000个左右的村提档升级,所有村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六项政策举措:即强化组织领导,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四级政府齐发力;强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省级资金向农业县、重点帮扶县倾斜;强化人才支撑,创新乡村人才育、引、用机制;强化用地保障,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要;强化项目管理,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强化考核激励,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每年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市、县进行表扬和资金奖励。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张软斌说,农村没有好的产业,就留不住人才,聚不起人气。如果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千万工程”的先手棋,那么产业振兴就是“千万工程”的关键招。浙江20年的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就是坚持以业为基,才激发了强大活力,形成了持久生命力。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指示精神,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
  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省“小杂粮王国”、北方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黄金畜牧生产带等优势,打造全国优质小杂粮、中药材、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依托“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专业镇、特色产业村。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扩大 “有机旱作·晋品”品牌影响力,做强特优品牌,实现优质优价。
  加快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这块短板。统筹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强县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持续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酿品、肉制品等百亿级产业迈上千亿级,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化联合体,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以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为牵引,加快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农事体验、帐篷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推进农文旅融合,农工商互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乡村产业兴旺起来。

为各地提供“粮草军需”

  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对此,在省级财政在做好相关资金筹措保障方面,省财政厅副厅长魏志华说,2024年—2027年,省级财政将累计筹集项目资金100亿元以上,按照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乡村常住人口将资金切块到县,支持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00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在分配资金时,加大对农业县和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为各地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提供充足的“粮草军需”。
  我省将继续有序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推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领域项目、乡村振兴债务项目强储备、提质量、优期限,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打包给予优先支持。同步做好债券资金分年度安排规划,建立“成熟一批、储备一批、发行一批”的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确保入库项目早实施、早见效。
  鼓励地方灵活运用金融政策工具,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包交由市场主体实施等方式,拓展资金筹措渠道,逐步构建“财政引导、村民筹集、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省财政将每年对上年度工作成效明显的2个市和20个县进行奖补,每个市奖补1500万元、每个县奖补800万元。
  支持各地用好用活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整合资金优先用于当地“千万工程”领域亟需发展的项目;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做好相同领域不同类型项目和不同领域相同类型项目衔接,促进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
  与此同时,省级财政将坚持绩效优先,强化财政资金全过程管理,事前科学明确绩效目标,事中加强绩效监控,事后实施绩效评价,及时掌握政策实施成效,推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