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聚焦“三融三化”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路径
本报记者 李云霞 通讯员 杨畅凡
12月18日,记者获悉,近年来,运城市聚焦“融注价值教育、融合文化传承、融通阵地体系”,突出“立德树人”精准化、“春风化雨”立体化、“青春护航”常态化,持续探索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路径。
融注价值教育突出“立德树人”精准化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运城市全面落实“浇树浇根、育人育心”工作要求,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打好思政教育“主体牌”。围绕“大思政课”教育计划,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系列读本》《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读本—德与行》等本地教材,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时代新人宣讲团,广泛开展“用活时代新人 唱响时代新声”主题宣讲1100余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爱国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环环相扣,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取得明显成效。
打好活动教育“引领牌”。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运城市举办了“争做好少年 共筑强国梦”2023年度新时代山西好少年发布仪式、山西省“清风润三晋 家教伴成长”家风家教宣讲、“强国复兴有我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新时代好少年学习交流、“树文明家风 建文明家庭”家庭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运城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校园”3所、“省级文明校园”25所、“市级文明校园”130所,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打好实践教育“深化牌”。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运城市将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优秀家风传承、文明礼仪养成、文明城市创建等结合起来,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进家庭”“小手拉大手,文明餐桌我践行”“小手牵大手,文明出行共遵守”“小手拉大手,文明旅游一起走”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
融合文化传承突出“春风化雨”立体化
以形式多样的学习传承活动为载体,运城市用红色革命文化、河东历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未成年人的家国情怀。
用红色革命文化“铸魂”。运城市构筑“课程+读本+基地+宣讲+活动”五位一体的红色教育体系,分层分众编写《运城市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读本》《百年筑梦—河东红色故事》系列丛书。运城市20.8万名中小学生前往闻喜陈家庄、绛县迴马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教育,“双百双讲”活动累计观看人数突破百万人次,“清明网上祭英烈”“网上向国旗敬礼”等线上活动吸引54万余名中小学生广泛参加。
用河东历史文化“培基”。运城市聚焦“运城博物馆”和“运城盐湖”两大文化符号,开展了“走进博物馆 品味古中国”“我是小小讲解员”“文化地标我来讲”等系列活动,45名“小小解说员”累计讲解1469场,服务观众7863人,激励未成年人争当河东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信”。围绕春节、端午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运城市开展了剪纸、蒲剧、锣鼓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57次,举办“强国复兴有我 文化筑梦”六一儿童画展、运城市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等活动,组建运城市青少年合唱团、青少年民族乐团。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展了踢毽子、跳绳等社团项目,传统体育成为积极健康的校园生活方式。此外,组建青少年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累计开展 “河东非遗艺术节”“永乐宫壁画的秘密”等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9场,惠及市民1万余人。
融通阵地体系突出“青春护航”常态化
以“五个一工程”品牌评选为抓手,近年来,运城市形成具有运城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
打造“最严”保护网格。运城市开展了校园周边治安、交通、卫生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发布了“指南针未检”工作品牌,排查经营业主和各类场所400余家,清理无证摊点320余个,收缴非法出版物500余册,取缔网吧、娱乐场所4处,整治治安乱点8处,完善学校(幼儿园)校门前交通标识320余处,实现常态管控和集中整治有机结合。
打造“最硬”活动阵地。运城市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42个;推动全市83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在中心城区建设10个“河东书房”,打造两公里阅读圈。同时,依托76个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家长学校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举办了“家长课堂”620余场,开展读书活动、亲子活动等公益活动429次,覆盖家长3.9万余人,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衔接。
打造“最绿”网络空间。运城市开展“护苗”专题行动,创建省级“护苗”工作站1个、市级“护苗”工作站13个;巡查网吧、网站3000余家,查处网上传播淫秽物品案2起,对2家网络游戏公司涉嫌违规经营问题进行立案调查;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校外辅导员培训班,组织168名心理辅导员开展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专题辅导活动,为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绿色向上的网络空间环境。
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运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更具活力、阵地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充满蓬勃生机、极具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局面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