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阳高非遗扎根民间壮美长城古韵悠悠
本报记者 田璐
长城沿线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积淀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蕴含着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长城脚下,看一场缠绵悱恻的二人台,听一曲蜚声中外的恒山道乐,大同市阳高县的传世非遗感知着历史变迁,彰显着文化力量。
阳高县政府和文旅部门深入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挖掘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印记,让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推动长城文化传播交流达到新高度,力求讲好长城故事。
听一段阳高二人台民间小调成艺术瑰宝
雄伟壮阔的长城景观、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2023年6月底,随着“云动天下潮起大同”2023年山西省第九次旅游发展大会暨云冈文化旅游季在古都大同盛大启幕,各界嘉宾走进阳高县,欣赏了阳高二人台、恒山道乐等演出,在长城脚下了解长城历史、聆听长城故事、领略长城风光。
地处晋北的大同市阳高县,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雄镇、军事重镇,素有“山西肩背”“神京门户”之称。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几百年来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艺术瑰宝——二人台。2007年,阳高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2008年,阳高二人台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艺人王元、杜秀梅等成为省级非遗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
二人台这门艺术最初起源于忻州市河曲县,何时流传至大同市阳高县,史料没有记载。据老艺人们讲,境内最早流传下来的曲调为《八仙庆寿》,初步考察为清咸丰年间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早在100多年前,阳高已有二人台的足迹。
最初的二人台是逢年过节、庙会赶集之时,在村头院落、街头巷尾,两三个演员或站或坐,边说边唱,有感而发,直到尽兴为止。那歌声像呐喊一样野性、肆意、忘情,既不装扮又不表演,唱的都是民间流传的小曲小调,有《过大年》《刮大风》等。
二人台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是从剧目《走西口》在清代光绪初年诞生开始的。当时,晋西北的百姓“走西口”,将二人台的唱腔带到内蒙古。而一些从“口外”返回家乡的人又从内蒙古把当地的二人台小调带回来,这样相互影响、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唱腔: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内蒙古情韵。从那时起,二人台艺术不仅在阳高深深扎根,同时影响了山西晋西北、内蒙古西南部、陕西榆林及河北张家口一带。
成立研究机构 保护传承重发展
“早在1960年,阳高县就创办了二人台剧团,当初叫‘民间歌剧团’,后来改为‘二人台剧团’,现在还成立了阳高县二人台剧种传习中心。”阳高县二人台剧种传习中心主任、山西省民歌协会常务副会长乔振峰说。
阳高二人台基本上由牌子曲和唱腔两个部分组成,讲究圆润和共鸣,唱腔分为“亮腔”(自由节奏)、慢板(丢拍)、流水板及捏子板4种。亮腔节拍松散,音域高亢,起伏跌宕,如长河流水;慢板委婉曲折,音域平稳,情绪深沉,似涓涓细流;流水板明快清晰,以说代唱,节奏鲜明,像雨后激流;捏子板演奏急促,唱腔火爆、词多并合,恰如激流拍岸。阳高二人台在晋陕蒙冀一带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阳高县非常注重二人台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专业学校和专业演出团体,另外业余演出团体达30多个。现在,阳高县20万人中有5万人会演唱二人台。
来一曲恒山道乐 古代音乐“活资料”
长城脚下,仔细听来,凌冽的朔风中隐约夹杂着阵阵吹打乐,让人忽感古老庄重。这段古老的吹打乐就是流传于阳高境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恒山道乐。
恒山道乐是阳高县的汉族宗教音乐,自北魏形成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保留着大量古代乐曲,是道教与汉族民间音乐相合的历史产物,反映了道教的艺术表现形态与美学追求。其宫调系统中五调和传统十律的存在,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谱、律、调提供了鲜活资料。
恒山道乐演奏人员主要由恒山“应门士”(即在家道士)组成,被当地人称为“恒山道乐班”。恒山道教源于道教中的“北天师道”,在斋醮法事仪式中制定了“诵戒新法”和“乐章”,已经有了唱诵经典和部分器乐演奏的结构,被认为是恒山道乐的发端。唐宋以后,恒山道乐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固定的仪式被传承下来。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道乐吸收了民间十番锣鼓音乐,内容相当丰富。
恒山道乐的基本内容有赞叹、器乐曲、工尺谱、宫律调系统等部分。而乐器和法器自成体系,吹奏乐器有管子(包括低音大管、管子、对管)、笙、竹笛(俗称“梅”)等;打击乐器有鼓、大钹、云锣等;法器有木鱼、铜磬等。
恒山道乐的套曲保存相当完整,“赞叹”套曲曲目有 《一盏灯》《四字真言》等;器乐套曲有《要账》《大走马》等;打击乐套曲有《天下通》等,“支曲”主要是保存在清光绪《神曲全部》抄本中的《将军令》《太平年》《浪淘沙》等80多首。
口传心授唐代古曲保存至今
恒山道乐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代表人物为阳高县李氏家族,其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李清,7岁从事应门士活动,8岁时学吹奏,14岁吹笙,技艺成熟,有独特的演奏技巧。一些古曲,如唐代的《大走马》《大成景》只在李氏的恒山道乐班里保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到阳高考察,录制了大量有关恒山道乐的名曲。
现在的恒山道乐班由第八代传承人李满山和其子、第九代传承人李斌负责维持,6名成员均为中老年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
恒山道乐与甘肃清水道教音乐、上海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等一起,同为国家级非遗。但在进入“非遗”名录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李斌说,父亲起初本想将其定名为“阳高道乐”,但考虑到名头不够响亮等因素,最终敲定用宗教氛围浓厚的“恒山”二字命名,定为“恒山道乐”。
此前,恒山道乐班曾远赴荷兰演出。平日里,这种表演性质的演出并不多,他们最常出现在当地民众的白事场合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阳高县大力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将长城文化与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等结合,创新产品和旅游场景,不断推进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让更多游客能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长城的文化价值及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