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10日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教师王超

用心用情育“桃李”躬耕教坛献青春


    本报记者 孟存田 文/图

  王超出生于1988年,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15年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任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教师,兼管机械工程系教科研、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在2020年和2022年,分别荣获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荣获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优秀兼职辅导员”和“优秀教师”称号。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教师,王超热爱教育事业,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学校安排,坚持从小事做起,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标准。

热爱教学 潜心育人

  王超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研究生导师的影响下,成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他主讲课程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加工。他虚心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能力。
  入职后,他讲授的第一门课程是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由于没有丰富的讲课经验,只要有老教师讲这门课他便去当一名“学生”听课,学习老教师的讲课方法、交流经验,并在课程中加入学科发展前沿及研究最新动态,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己也积累了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平时教学中,他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他采用OBE理念授课,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并开展互动活动,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重难点突出,强调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课后,借助微信和“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和答疑。
  教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利用课余时间,王超努力钻研教研、科研,时刻关注学科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教研、科研能力。近几年,他主持了省级教学改革创新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工程软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阳泉市科研课题《基于边界润滑的机床滑动导轨磨损率预测模型研究》《基于表面淬火HT200和45钢导轨副的机床滑动导轨磨损率研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7篇,并于2022年被评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辅导员是学生和学校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作为兼职辅导员,王超关心学生,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学生突发严重疾病,他不仅护送学生去医院,还陪伴学生的母亲直至手术结束。他还定期举行班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大家参加志愿活动及校级的各项比赛,不让网络游戏掌控大家的大学生活。
  王超说:“只有把学生当成知己,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把我当成朋友,愿意与我畅谈心声。正是通过这个途径,我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立足岗位 甘于奉献

  王超积极响应学校组织部号召,参加了山西省“万名干部下乡挂职锻炼”活动,到阳泉市盂县上社镇政府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期间,按照镇党委的分工,他负责上鹤山包村工作,完成民政部门工作。挂职期间,他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抓重点、促全盘,协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结束挂职锻炼后,他积极参与学校系部的日常工作,不求报酬,不计加班,甘于奉献。2020年,他主动承担系部教科办工作,协助副主任完成教师教科研工作、实习、毕业设计等工作。在学生实习实践时,作为带队教师的他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协调实习单位与学生各项教学环节,圆满完成各项实习任务。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最重要的一项课程,他负责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开题安排、中期检查安排、结题安排、答辩安排等各项工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把好质量关。
  采访最后,王超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