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0月31日
“追根溯源 史话三晋”百个传说带你重回发源地

人间仙山姑射山 帝尧夫妇在此过“洞房花烛夜”


    本报记者 卢亚

  说到仙山,人们想到的大多是蓬莱、方丈、瀛洲或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齐云山等道教名山。其实,山西省临汾市在上古时期就有座闻名天下的仙山——姑射(yè)山。临汾乃是帝尧古都,中华上下五千年,曾在这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传,姑射山是帝尧访贤、与鹿仙女成婚之处。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洞房”也是源自于此。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这座人间仙山,探访流传于此的那些“神仙”事儿。

开创洞房花烛之先

  姑射山又名“石孔山”,位于汾西县西部边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2300多年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南华经·逍遥游》中这样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说明早在春秋时,这里已声名卓著,庄子明确其上有神居焉。
  相传,姑射山为尧夫人鹿仙女的诞生地,一天,帝尧到牧马坡巡视,同牧民谈论畜牧之道。牧民们便讲述了鹿仙女为民除害的故事。正说之间,忽见一位仙女凌空飘然向仙洞而去,从此,鹿仙女一直浮现于帝尧的脑海里。之后,帝尧与鹿仙女互生情愫,遂订立婚约,择定吉期成婚。帝尧与鹿仙女结鸾俦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昼一般。后来,人们便称新婚之夜为 “洞房花烛夜”。尧王和鹿仙女由此开创了民间的洞房花烛之先。

沟壑纵横地貌奇特

  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以沟壑纵横、地貌奇特,堪称“晋西南第一大峡谷”。
  姑射山美在古朴自然,奇在形神兼备,仙灵众相、维妙维肖,游于清虚之境,隐没云雾之巅,它像一位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静卧于吕梁山南麓,守望着帝都平阳。走入它的胸怀,看云卷云舒,叹造化无常,青山秀色亘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感慨油然而生,畅游奇拔俊秀之耸峰幽谷,顿感红尘渐远、心灵澄碧。
  宋金以来,姑射山为道教圣地,香火盛极一时。真武祠高居山巅,庙宇宏大,庭院幽深,尤以铜殿为人称道。庙内存有宋、元、明、清历代石碑23通,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另外,山顶还有烟霞洞、万年松、六郎寨、白虎岭、万人墓等十余处景点,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姑射山风景区以自然风景、道教文化等为主要景观要素构成,展现出原始生态的奇异景观和庙宇建筑的艺术风貌。“仙山自有仙人隐”,山中佛道陈杂,随着朝代的更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殿阁建筑格局。

南北仙洞姑射精华

  南北仙洞是姑射名胜的精华所在。南北两处仙洞相呼应,两洞中间横卧一条深达50米的壕沟,沟南称为“南仙洞”,沟北称为“北仙洞”。
  北仙洞亦名“佛兴寺”,由50多间庙宇和30多眼窑洞组成,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建于山崖半腰,卧于凹中。这里群峰汇聚,三面朝山一面朝阳,一年之中多有云雾缭绕,风雨朝夕千姿百态,四季景色变化多端。
  南仙洞依山势错落,是一处佛道共存的福地洞天,由70多间房屋、40多眼窑洞组成。明正德年间,五台山佛教僧人在此开辟山门建正殿,增建碧岩寺。清同治八年,重修碧岩寺,建成西侧祖师殿、东为韦陀殿、北为观音阁的建筑格式,形成了南仙洞的基本轮廓。其中,观音阁的建造最为巧妙,内部的悬塑艺术造诣极高。碧岩寺早先是供奉帝尧之妻鹿仙女的祠堂,现供汉白玉观音像。神居洞内视野开阔,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三游此处。入口处的崇道庙,始建于唐代,四周绘有二十八宿壁画,大厅内塑像群,一展儒、释、道三教共存的局面。值得一看的还有一座过街戏楼,上为戏楼,下为通道,构思巧妙,令人称奇。
  姑射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境内山貌奇特、景色秀丽。初春,繁花似锦;仲夏,凉爽宜人;深秋,红叶似火;隆冬,冰瀑高悬,自古便有“南蓬莱,北姑射”的美誉。

朝山庙会流传久远

  姑射山朝山庙会是流传于汾西县、隰县、蒲县一带,依托姑射山风景胜地,以祭祀朝拜山顶真武祠真武大帝为基本信仰要素的传统民俗活动。
  从真武祠建成起,这里就开启了农历三月初三开山祭祀之仪,一直沿袭至今。每年“三月三”真武大帝寿诞之日,汾西县及相邻的隰县、蒲县、交口县、大宁县民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配以社火,由乡绅社首带领,到真武祠敬奉献品、表演社火节目。
  姑射山朝山庙会作为传统民俗,具有朝山祭拜、道教信仰等多重历史文化内涵,且在世代相传中,与汾西姑射山的传说故事交相辉映。同时,汾西姑射山朝山庙会对研究姑射山的自然风物、传说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汾西县加大了姑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曾签订10亿元投资建设项目,目标是创建国家5A级景区。根据框架协议内容,建设围绕临汾新名片、山西新高地、全国新品牌、国际化旅游休闲、康养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力争将姑射山风景名胜区建成国际一流的休闲、度假、康养、会展、婚俗等现代服务业综合体,使其成为临汾人民避暑消夏的清凉圣地、休闲娱乐的一方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