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赛看点十足36支参赛队“沉浸式”普法
本报记者 郭丽菲
10月21日、22日,“华炬杯”第十一届山西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专业组和公开组复赛在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举行。36支来自省内20余所高校的参赛队伍在25场节奏紧凑、精彩激烈的赛事中,围绕三起刑事案件开展了沉浸式“法庭辩论”,专业组赛事一如既往地真实还原了庭审现场,展现了法学在实践中的魅力;公开组选手观点鲜明、言语犀利,通过深刻剖析一起“帮信罪”,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最终,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12支参赛队伍入围专业组半决赛;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学院等14支参赛队伍入围公开组半决赛。
此次大赛由共青团山西省委、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法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山西华炬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承办。大赛邀请了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基层法院及律师行业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评审团并担任比赛评委。
大赛现场,控辩双方紧紧围绕案件事实开展“法庭辩论”,将真实庭审过程呈现在眼前,台下观众也沉浸在严肃的庭审氛围中,近距离感受到司法的权威性和法律的严肃性。
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公开组比赛专门选取了一起 “帮信罪”案件作为赛题,其实是刻意为之。经过几轮讨论,才将这起真实案件“打磨”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赛题。近年来,我国对于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大,而“帮信罪”作为其中的一种已正式成为我国第三大罪名。而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成了“帮信罪”的主要群体,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往往比较冲动,缺乏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帮凶。对于大学生本人来说,这不仅会给他们的未来造成极大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帮信罪”,并避免跳入犯罪分子埋藏的陷阱中,就是需要这样的“以案说法”精准宣传,告诫大学生要自觉防范,并进一步筑牢反诈骗防火墙。
来自公开组的山西能源学院队员王钰赛后表示:“参加这样的大赛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法律工作的实际操作。在准备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案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理论,还需要在实战中学会应对对手的质疑和辩驳,提高自己的辩论技巧。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共同商讨战略,互相提供意见和建议,大家相互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并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这份默契、这样的合作真的太棒了。”
“庭审”结束后,评委们围绕选手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法律知识掌控程度等多个方面,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就专业组和公开组的赛题从专业角度答疑解惑,帮助参赛学生更好地提升法治素养,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