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上始终保持专业第一
本报记者 赵云云
大一时,以第一作者在《燃料化学学报》上发表论文;在中科院煤化所参与课题“纳米复合材料降解苯酚”;报名参加抗疫志愿者,被评为“抗疫先锋”,她是太原理工大学工程与工艺S1901学生刘慕瑶,前不久她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自强笃学 展望未来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对于刘慕瑶来说,学习可能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进入大学后,她就结合自身发展,为自己的大学四年做了总体规划。大一暑假,她主动联系导师,开启自己的科研之路。同时,还参加了4场学术会议,通过这些经历,“我知道了化学化工学科发展的前沿,对科学家们的使命和担当有了一定的概念,对国家的战略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我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但对我大学生涯的成长发展、科研目标的树立起到了引领作用”。
当谈及日常学习与学术研究的时间安排方面,刘慕瑶说:“日常学习任务我基本可以在白天完成,然后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科研训练,要珍惜时间,合理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刘慕瑶主动请缨,积极参加抗疫志愿活动,为社区出入群众登记体温,发放并张贴防疫宣传单,与万千志愿者一起肩负起为国家防疫工作贡献力量的时代使命。她说,这次经历是她人生中很珍贵的一份回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曾让她忐忑害怕,但她对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刘慕瑶始终认为,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行动,不论是奋战在一线的医学专家,还是一直奔波的工人们,包括大学生,都应该团结一致,投入到疫情阻击战里,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对志愿工作的爱、对人生的爱、对国家的爱,与心中的责任感一起,支撑自己奔赴抗疫前线,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在提及科研学习路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时,她表示科研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很多,尤其是在大一时就接触科研,更是难上加难。
“提前接触科研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专业知识的缺失和实验经验的匮乏。所以我提前自学了一些重要的化工专业课程,在课余时间多向课题组的导师和师兄师姐请教,同时大量阅读中英文文献,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观。”刘慕瑶说。“曾经遇到过实验数据不理想、实验装置有待改进的问题,所以我从问题出发,不断调整优化实验条件和方案。同时,充分珍惜和利用偶然迸发的灵感,或许这就是我们突破实验困难的钥匙。”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慕瑶不仅在学业上始终保持专业第一的优秀成绩,更在本科期间在专业领域发表了2篇期刊论文,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荣获 “山西省百名国奖获得者典型代表”“年度学业优秀先进个人”等称号,并推免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博士。
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刘慕瑶亦是如此。“对于我来说,这一年以来最大的挑战是进入了清华大学,开启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感觉自己要学的知识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还比较难,还是感受到有一定压力。”遇到难题不要怕,想办法去破解它,这便是刘慕瑶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