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0月18日

中医药学子行走阔野 星火接力筑梦岐黄

——2023年山西省各高校“三下乡”中医药类专项调研团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响应“继承、发展、应用中医药”的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今年“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以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为重点,组建了专项调研团,以普及中医药理念知识为桥梁,以中医药爱心义诊为抓手,扎实推动“中医服务进乡村”“中草药采集教学”“寻访基层好医生”等各类主题活动,把青年人才培养和乡村发展结合起来,与中医文化传承结合起来,竭力为我省乡村振兴事业和中医药学发展贡献力量。

探寻本草瑰宝 体验农耕不易

  为提升学生们对中草药生长环境、辨识要点、药用价值的全方位了解,“三下乡”中医药类专项调研团深入山间地头,开展了中草药探寻和采集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中草药原始生长环境,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推动中医药专业视野再拓展、能力素养再提升。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实践团深入大宁县秀岩村,到白玉山药种植基地与村民一同干农活,向基地负责人了解有关长山药的生长特性和管理技术。在负责人的示范下,同学们有模有样地开始了除草劳动。在队员和村民的团结协作下,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顺利完成了5亩长山药地的除草任务。劳动过程中,同学们还结合所学为村民介绍了车前草、马笕齿、马唐、灰灰菜这些田间杂草的中药功效。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以省级特色文化育人品牌为依托,深入太原市东山一带,开展了 “以工匠精神传承本草之美”主题活动。通过开展草药采摘、现场授课、拓印中草药DIY文创等活动,从草药植物名称、科属、采摘时令,到花、茎、叶、根特点,再到入药部位、炮制方法、临床应用功能主治,走出书本,更加直观、系统地讲授了中医药专业知识,让中草药不再是锁在药房和实验室的 “标本”,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草药基础知识储备,在山野丛林中更加近距离地感受药用植物的神奇魅力。

寻访乡间名医 传承中医文化

  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贺星龙从医学院毕业时才20多岁,风华正茂的他在最美的年纪选择了最爱的家乡。在村卫生室一干就是20多年,一辆摩托车陪他跑遍了20多个村庄,也为他带来了“摩托医生”的称号。
  今年“三下乡”活动中,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积极响应团省委组织开展的“寻访基层好医生”活动,数次来到贺星龙医生的工作室,不仅与贺星龙一起为百姓义诊、赠药,也透过这个窗口,了解了基层大地上的真实情况。
  实践队员通过专项调研,从“关注、挖掘、探寻”三个关键点出发,对扎根基层建设的最美乡医、中医进行了走访,深入中医馆体验了“中医坐堂”文化,现场观察学习诊疗过程,听取诊疗方法经验分享,通过挖掘典型疗法和鲜活案例,认真学习基层老中医精湛的学术经验和高超的学术技艺。
  广誉远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 (公元1541年),是中国中药企业的典范,并成为首批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山西农业大学实践团深入晋中市太谷区广誉远中医药文化园,开展了“弘扬文化自信,传承中药非遗”专题调研。广誉远的主导产品“龟龄集”和“定坤丹”是中华中医药宝库珍藏的养生至宝,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智慧结晶,现为国家级保密处方,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聆听讲解员讲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柳惠武与父亲柳子俊之间“父子老药工”的故事,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弥足珍贵。
  通过调研,学子们理解了中医药的精髓和应用之道,感受到了老一辈中医人躬耕杏林守初心、驻守基层甘奉献的无畏精神,立志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助力营造关注、尊重基层中医药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科学研究对策 破解发展难题

  “三下乡”活动中,实践团致力于通过基层走访、摸索,既学习经验,又找准问题,积极探索可推广、易复制的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提供“中医智慧”和“青年方案”。山西中医药大学带队在我省7个市35个县区走访调研,围绕本地草药植物资源分布、产业发展、群众基础等现状,学生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开设“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栏、举办中药材标本展览、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编排中医药健身操等方法路径,全面推进农村中医药健康文化建设。
  “艾草、水蒿混合生长,不利于采摘,选出几株艾草苗可以单独种植,或者利用套种技术,桃子树下种艾草,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也可以提高收益。艾草产业链简单易操作,是一条很好的村民致富路。”在大宁县岭上村,山西中医药大学实践团开展了中药材资源普查。实践团成员调研发现,岭上村的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路边发现的中草药就有12种,山上的中草药有21种,黄河岸边的中草药有13种,同时,在中药中,也有类似于蝎子的动物类药,还有未统计的矿物类药等。
  通过实地考察、分类及辨别,详细汇总了中药材资源种类、分布等信息,实践团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根据岭上村艾草加工生产情况,提出了艾草单独种植或者套种技术,构建艾草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发挥专业所长义诊温暖乡亲

  天刚蒙蒙亮,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们就开启了忙碌的一天。十多支医疗小分队,在山西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的带领下奔赴各村。
  “省城专家每年都会来县城义诊,但到村里还是第一次。”村民们生怕错过这难得的机会,一大早就在村卫生室门口排起了长队。
  “你睡眠不好,心肺功能也不好,上楼梯喘气,出汗多,不能干重体力活。我先给你拿点药,不用掏钱,但建议你还是去做一个心电图进一步检查一下。”……把脉、问诊、开处方、免费赠药、艾灸、推拿、扎针,每个医疗小队都忙碌而有序。
  今年暑假,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三下乡”实践团依托现有中医资源,深入村户,积极开展健康普查、流行性疾病防治、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组队赴河津市、灵丘县、祁县、襄汾县、柳林县等地,为当地村民进行义诊、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中医理疗活动,详细讲解常见中药疗效、常见穴位与经络拍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带领村民们练习八段锦、制作酸枣仁粥等药膳,大力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基层,让广大群众进一步关注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深刻认识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强大作用,助力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们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投身乡村振兴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眼界、学本领、长才干,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风采和活力。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研究,加强实践锻炼,深入挖掘中医药精华精髓,多下基层、多走一线,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为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