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青年走访50余处非遗项目
本报记者 王丽娟
今年暑假,由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 “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团开展实践活动。百余名青年深入省内10余个县、市,走访非遗项目50余处,采访非遗传承人20余名,并通过多种方式多元化记录了实践日程。
白天,实践团采访非遗匠人、领略非遗风采,晚上,整理录音、制作手账,形成近20万字的文字稿。为促进非遗传播、普及非遗知识,制作和推出手账、视频20余篇,多次荣获实践地正向评价与有效反馈,11篇稿件被学习强国、大学生网报等多个媒体报道,实现了创新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探索。
该团队还定向开展了“非遗青年研创”活动,把学习、生活直接“搬”入调研一线,探索非遗打破“现代化”困境的新路径,助力非遗发展“生生不息”。
其间,研究生队员自制调研问卷,挨家挨户实地走访,寻找多元开发路径,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此基础上,队员们带着成果返校,以“山西非遗青年行”为抓手,孵化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两项、省级创新项目两项、校级创新项目三项,形成非遗相关论文三篇,引导青年走进非遗,关注大思政视野下的山西非遗。
实践团联合山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山西路桥集团、山西各高校相继开展了 “山西非遗青年说”理论宣讲,以“青言青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深入推进“学”“讲”“践”深度融合,以小马驹爱心支教团为载体,将山西非遗带入支教课堂,开展了“爱心伴读·非遗实景课堂”活动,融情乡村教育,丰富农村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