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9月18日

国内外专家汇聚龙城共同阐释黄河文明精神内核


    本报记者 田璐

  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研究,9月16日,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山西博物院、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主办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山西博物院会议中心启幕。来自国内外各博物馆、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500余人共同阐释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共同探讨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重要意义,共同实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此次论坛分上下两场展开,围绕论坛主旨,共有国内外的7位权威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论坛上半场,北京大学历史系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进行了《商周鼎革与青铜文化的演变》主旨演讲,讲述了先周时期周人青铜文化的水准,详细介绍了商周交替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及这种演变为西周建立作出的铺垫;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教授梅建军进行了 《由倒钩铜矛的发现看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发展》主旨发言,他用考古实证来探讨中国早期青铜器与中亚、欧亚草原文化的联系,尤其是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出土的器物与黄河流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丹羽崇史教授在线上为大家带来了《日本学者对商周青铜器生产与流通的研究——以东周青铜器为中心》的演讲,从日本考古学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东周青铜器的生产与流通问题,并展示了一系列日本考古学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谢尧亭带来了《简论山西周代封国的几个问题》主旨发言,并为大家讲述了西周时期晋南地区30多个国族的发展及出土的典型器物。
  论坛下半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苏荣誉带来了《黄河流域青铜铸造技术概观》的精彩演讲,从黄河的地理环境入手,全面解读黄河上游早期青铜器的滥觞、中游青铜时代的开端及下游青铜时代的鼎盛;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柳杨发表了《青铜文明的博物馆呈现与传播——以<永恒的祭献>大展为例》的主旨演讲,以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策划的 “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该馆在展览策划与呈现方面的创新思路与做法。论坛最后,以山西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的 《器以藏礼 物以载道——“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策展思路解析》作精彩收尾,整个演讲从主题与定位、思路与结构两方面论述展览的整体架构与策展设计,全面阐释了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产生及礼乐文化的形成演变,以达到透物见人、以物论史的目的。
  当天下午,山西博物院还举行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工作会议。会上,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先进进行了工作汇报,成员单位针对交流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更好地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积极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