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古风穿进日常汉服圈再刮新风潮
竹屋茅舍,身着立领斜襟蓝绿色袍子的模特提着小食篮回眸浅笑;名胜古迹,远道而来的游客换上绣工精致的马面裙,手执团扇打卡拍照……近来,汉服圈刮起一股新风潮——“清汉女”风。“清汉女”风,顾名思义,泛指清朝汉族女子的服饰风格:版型宽大、上衣下裳、绣工精致。这股新风潮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在“清汉女”爱好者的圈子里,大家互相交流、分享这种服饰以及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圈外人来说,更多的可能会好奇穿上这种服饰是什么样的体验?
体验复古风 大学教师身着清汉服上班
金框蓝色油画、金边红绒沙发,仿佛上世纪欧洲贵族豪宅。乌拉身着蓝色绣衣,抱着月琴端坐于沙发凳上,向左微微低头,眼神略带几分哀怨;小温暖则是穿着婚纱跪坐于地面,将小提琴放在宽大的白色裙摆上,抬头望向右前方,神采奕奕地与乌拉对视。晚清与西洋少女相遇于此。整幅画的色调、中西元素呈现出极强的对撞感,但又并不违和。正如一位网友评价:“有种世纪相会的感觉!”
这组摄影作品的拍摄者是阿卫。她是“清汉女”的爱好者,也是一位国风摄影师。上述网友的评论言中了她的拍摄创意,“服饰的交流也意味着文化的交流,我想表达那个时代,东西方两位女性的文化精神交流。”阿卫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能够表达历史的传承和新意。
充满历史传承的“清汉女”行头,有时还会“跳出”复古相片,被大家穿进日常生活。
大学老师谭茹对传统文化、传统服饰有着强烈认同,她戏称自己是 “传统服饰野生代言人”。近年来,谭茹从社交媒体上关注到不少博主的“清汉女”服饰分享帖。在关注精美汉服拍摄的写真之外,谭茹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服饰的实用价值——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又能适合当下日常生活穿着。今年,她正式“入坑”,购买了两款改良版“清汉女”服饰、两件袍褂、一条马面裙。
一天,谭茹准备回办公室加班,出门前,她选择了一身上衣为如意云头对襟氅衣、下装为马面裙的搭配。氅衣为米色提花缎面料,领口、前襟、下摆和袖笼装饰着兰花边条,而马面裙下摆绣着蓝色蝴蝶牡丹纹样,与氅衣的蓝绣线呼应。
谭茹的穿着与学校里的其他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引起不少师生注目。
当然,“清汉女”也是不少传统服饰爱好者周末出游的着装选择之一。朱曦去台州旅游,特地穿了一套较为素雅的配色清新的袄裤套装:月白色上衣、浅绿色裤子,不少朋友夸赞说“成功减龄20岁”。
偶然契机结缘 复古摄影师热衷收藏清代古董衣
阿卫入坑“清汉女”源于两年前的一个网络视频。当时,她偶然刷到一位博主身着清代古董衣拍摄的写真,这让她震撼,“原本应该在博物馆的衣服,竟然能走入现实生活”!
对清代古董衣的好奇促使阿卫开始在二手网站“淘货”,而一件月白色对襟长褂一下子“击中”了她。她用摄影兼职赚到的钱分期付款买下了这套衣服。
与阿卫一样,不少复古摄影师有收藏古董衣的爱好。他们大多愿意花费高昂的价格在二手店铺或拍卖会上购买清代服饰。
陈润熙就是一名复古摄影师,他比阿卫接触“清汉女”的时间还要早上大约十年。陈润熙从2010年开始拍摄仕女题材,有唐宋明系列,后来还有“清汉女”系列。他拍摄的仕女图系列在业界颇有口碑。
陈润熙曾就读于服装专业,因为偶然的契机,他开始热衷收藏清代古董衣,曾花费近万元拍到一件晚清时期女性穿着的对襟褂子。衣服的两边有如意头,绣着“三多”(石榴、桃子、佛手)等,寓意多子多寿多福。而繁复的刺绣工艺是清朝晚期服饰的重要特点,这件衣服的最精美处在于挽袖和镶边刺绣。
“你看‘繁华背后的孤寂’这张图,一看就是身处深宅大院的女子。”陈润熙说,拍摄这张照片时,他想营造出一种姹紫嫣红开遍后断井颓垣的颓靡美感,所以选用了纯色暗黑背景、极简妆容配上中分发型和金色头冠来平衡繁复的刺绣服装。
“相比于唐宋时期的传统服饰,‘清汉女’更日常,妆发要求也低,日常穿着比较合适。”朱曦点明了“清汉女”的不同之处。自去年“入坑”以来,她已经购买了5套改良版“清汉女”服饰。她表示,自己对服饰要求比较高,喜欢真丝、香云纱面料,倾向于选择有实力收藏古董衣进行改良的商家,这也能确保形制的准确性。
拥趸众多 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汉女”感兴趣
以 “清汉女”为关键词在b站及某生活类平台上可以搜索到上万条笔记,关联词包括服饰、妆造、制作、发型、舞蹈等。“清汉女”爱好者不仅关注衣服的形制、材质、工艺、色彩,而且讲究妆容、发型如何更好地与服饰进行搭配。在拍摄照片时,她们还会讲究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一致性。
记者观察到,网络上的“清汉女”照片、视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格:颓败、明艳、对撞。颓败风大多以暗调陈设、器物做背景,人物妆容清淡、头发中分,衣服上绣花较少,整体色彩厚重。不少人物手中常常拿着鸟笼道具,以“笼中鸟”寓意主人公为“院中人”,展现清朝女性被困深宅大院的特征。
明艳风则大多选择公园等室外场地拍摄,人物身着带有粉色、绿色等鲜艳花纹的衣服,梳着刘海、辫子,拿着团扇、诗稿,柔和清亮的阳光恰好打在人物身上,整体呈现出活泼氛围。
最受欢迎的是对撞风。根据晚清历史背景,不少摄影师选择使用中西文化元素进行对撞。在中式宅院或欧式客厅场景中,两个人物——“深闺少女和留洋少爷”或“深闺少女和留洋小姐”,前者大多身着华丽繁复的清朝女子服饰,后者则穿纯白色西装或纱裙,在颜色上形成明显对比。再加上烟杆、茶杯等道具、人物眼神及动作的互动交流,以此还原当时中西文化的碰撞。
兼具视觉冲击力和故事感的图像,再配合一些具有历史感的文案,这便成了“清汉女”走入大众视野的重要推动力。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汉女”感兴趣,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穿着笔记。
谭茹发现大家对传统服饰的认同度、接受度越来越高。当她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服饰时,周围人常常抱着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少同事也纷纷表示想尝试。在网络上,她认识了一些朋友,不时交流“清汉女”服饰的搭配等。
“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服饰越来越有认同感,也有一种很强的探索欲望。传统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美的教育也很重要。审美教育不仅是课程知识,还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力行去展现美。”谭茹期待,“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穿着任何一个朝代的传统服饰走在大街上、出现在工作场合中,大家都不会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事情。”(阿卫、谭茹、朱曦为化名)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