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监测“一户一策”守稳防返贫底线
本报记者 贺建锋
今年5月19日,石楼县和合乡和合村脱贫户白记旺突发事故住院,大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面临返贫风险。当地乡村两级干部摸排确认到这个情况后,石楼县乡村振兴局在一天内将其录入防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中的“绿色通道”纳入管理。这在全省属首列。
连日来,记者在石楼县采访时真实感受到脱贫后,百姓走上乡村振兴之路日新月益的生活变化。在石楼县,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已经实现了动态识别、精准帮扶、稳定消除的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脱贫户17090户49587人,监测对象1471户3543人,已完成风险消除910户2389人,未消除风险的全部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全县未发生一例返贫致贫情况。
织密监测帮扶网络
监测识别时间、风险点分析、针对性帮扶措施……在团中央驻石楼县车家坡村第一书记王蕾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笔记。
王蕾介绍,石楼县灵泉镇车家坡村在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在全省今年7100元监测线基础上,工作队对全村256户村民坚持定期摸排走访,重点监测“三类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的严重困难户,逐户分析研判,坚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服务、直至风险稳定消除。目前,车家坡村有边缘易致贫户1户1人、脱贫不稳定户2户4人,郑俊青家是其中一户。
79岁的村民郑俊青无劳动能力,家里一共3口人,二儿子宁小军今年51岁,听力一级残障,无劳动能力,小儿子宁虎军现年49岁,听力一级残障,无劳动能力,工作队和村两委根据监测情况将其纳入脱贫不稳定户,实行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帮助郑俊青办理了低保,帮助其两个儿子办理了特困供养金。
“防返贫要分户施策,为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防止发生返贫现象,今年以来,我们定期对全村256户村民进行全面摸排,及时发现‘三类户’,并开展动态管理。近期,新监测到有返贫风险点的农户3户。针对这些农户,我们及时启动纳入程序,建立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措施,引导勤劳致富;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的人口,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石楼县委办驻车家坡村工作队的景骘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62岁的丁光明是车家坡村的一般户,前几天刚出售完去年的积存玉米,仅此一项就收入11.9万元。丁光明告诉记者,他全家3口人种植130余亩田地,从玉米、谷子到高粱,全年仅地里累计收入就能达到近20万元。丁光明说如今收入稳定了,生活更有保障。而在车家坡村,像丁光明家这样种植面积达到百亩以上的农户有近20户。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车家坡村有耕地10611亩,小米、蔬菜、玉米、高粱等作为主要农作物。近几年,在团中央派驻村第一书记、石楼县委办驻村工作队和当地镇村干部的努力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立了石楼县丰驿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脱贫户入社,承建“石楼县有机谷子种植示范基地”,建成2800亩种植基地,产品获国家权威机构有机生产、有机加工认证证书,建成标准化农副产品加工厂,可年生产有机小米20万斤,农业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年收入30万元左右,全村农户纯收入突破人均15000元/年。车家坡村被列为团中央支持创建的共青团促进乡村振兴特色村、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新华社《中国名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
小连翘成致富“黄金果”
在石楼县和合乡,平均海拔880米的丘陵山地上,64800亩的连翘花密密匝匝地竞相绽放,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不仅装点着美丽的乡村景色,更成为“翘”动和合乡乡村振兴的“金色杠杆”。目前,正是连翘丰收的好时节。在和合乡的连翘种植基地,一片片青绿的连翘布满山野,村民们穿梭在一株株连翘树间,忙着采摘、分拣,忙得热火朝天,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
和合乡境内的田地山坡陡峭、沟壑纵横,耕作不便。多年来,当地群众世辈守山种玉米、高粱、谷子,过着艰难日子。近年来,和合乡按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根据当地的地形、土壤、气候,反复论证,优化产业布局,把连翘种植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利用荒坡、地埂等种植连翘64800亩,为群众找到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增收路。
作为村里第一批种植连翘的群众,和合乡呼延山村民王侯平在2017年种植了7亩连翘,2021年开始挂果,到目前为止,收入达到25000余元。王侯平告诉记者,他刚开始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了种植,没想到竟有这么大的收入。看到希望的王侯平,这两年又种植了20余亩。王侯平算了一笔账,三年后,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他每年的连翘收入就能达到十几万元。
好产业能够助力地方的快速发展,带动一片区域的群众增收致富。和合乡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做强连翘产业,如今,群众通过种植连翘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甜。
数据“赋能”就业增收
“在防返贫监测过程中,我们将就业作为最重要的帮扶措施。”8月30日中午,在石楼县灵泉镇石楼小镇社区,石楼小镇社区党委书记张瑞军向记者介绍道。
石楼小镇社区位于石楼县城北1.5公里处,有居民2781户8567人,其中移民安置1009户3167人,是石楼县面积最大、人口数量最多、人员分布最杂的易地搬迁社区。近年来,石楼小镇社区研发智能AI管理平台,整合民政、人社、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将100余件事项全部录入社区智慧管理平台,精准对接各乡镇终端,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极大便捷群众生活;通过微信矩阵,推送就业信息 150余条,帮助 20余人实现就业,通过春风行动输出就业居民40余人,设立保洁员、日间照料中心护理员、厨师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居民 70余人,积极引进香菇种植厂、箱包加工厂、红枣核桃加工厂等扶贫车间,帮助40余户搬迁群众实现年均增收 3000余元,实现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 1人稳定就业。
张瑞军介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移民户就医、上学、贷款等日常生活中办事所需证明材料“两头跑”的问题,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真正实现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石楼依托掌上政务办理平台,设置“村民证明事项”办理模块,在全省率先实现移民安置区政务服务事项社区就近办,移民户可自助办理的证明事项超过15个,彻底解决了群众“两地跑”、公章“两头跑”的问题。
“全县一盘棋”打通振兴脉络
石楼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郑彦峰介绍,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石楼把巩固衔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政治任务,县委书记躬身入局亲自抓,先后带头遍访104个村、社区,深入重点村、难点村,蹲点调研;县里分管领导下沉深入乡村一线就重点领域破解堵点难点问题;7名县委常委,人大、政协“一把手”下沉担任乡镇第一书记,32名县级领导全部包联到村到户;各帮扶单位及“一把手”拿出70%以上的精力,主抓问题整改和巩固衔接工作;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担任乡村两级巩固衔接工作的总负责人,统筹乡镇干部、驻村队伍、两委主干队伍直插一线、对标干,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在全省7100元监测线的基础上,科学设定8122元的观察线,提标加压,确保增幅。”郑彦峰介绍说。去年以来,对收入低于观察线人群,全面启动农业保险全面覆盖、防返贫保险精准理赔的“双保险机制”,针对临界返贫脱贫户和未消除风险监测户理赔121户102.1万元;坚持动态预警、应纳尽纳,先后开展了6次动态调整、8次部门预警,预警信息11029条;调整轮换省、市、县帮扶单位95个、驻村工作队117支,选优配强驻村干部366人,覆盖9个乡镇104个村和6个移民安置点;动员2000余名干部开展集中排查,排查农户32921户93644人,新识别监测对象115户270人。
脱贫群众增收是巩固衔接的核心任务。记者在石楼县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石楼县千方百计稳产业、保就业、增收入。去年10月至今年6月,石楼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0306元;持续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先后引进蒙牛、老农、神农、大象、吕梁山猪等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政府给予奖励,建立健全了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落实42.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在省、市补贴基础上,县财政对1.1万亩大豆和油料每亩补贴200元,打造出45个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粮食科技示范基地;支持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完成托管18万亩,惠及农户9000余户,户均节本增效16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