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学子看家乡感受新变化谋求新发展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在‘返乡学子看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家乡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工业实力、科技创新、绿色生态,更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上都未曾缺席的青年声音……”武汉大学学子归巢联络站站长周子琦说,他会把所见所闻所感传递出去,让更多青年人在这片沃土上施展才干,建设锦绣太原。
8月1日至5日,团太原市委组织“太原市学子归巢工作站”骨干成员在并开展了“引凤还巢 筑梦并州”——“返乡学子看家乡”红色教育与国情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的“学子归巢工作站”站长(副站长)团聚龙城,通过寻访革命足迹、探寻晋商文化、深入美丽乡村、走进园区企业、感受产业转型,沉浸式体验太原的发展变化。
探寻晋商文化 触摸历史文脉
为了让各学子归巢工作站的新任负责人深入了解工作站建立的目的和意义,“返乡学子看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之前专门举办了培训会,新任站长接受了系统培训和具体业务指导。华东师范大学联络站站长时佳豪、中央民族大学联络站站长王志伟、中国海洋大学联络站站长李丙丁、厦门大学联络站副站长孟雨彤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了经验交流分享,各工作站围绕夯实基础、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等方面展开了讨论,畅谈了下一步的工作想法,并表达了做好工作的态度和决心。
培训结束后,返家乡学子开启了为期5天的实践之旅。
晋商博物院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凝聚出 “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晋商精神更是一笔财富、一块丰碑、一座灯塔,成为支撑一代代晋商人砥砺前行、以商报国的强大力量。返家乡学子回望晋商历史,感受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并表示要将晋商精神传承下去。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继山西省立一中之后山西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之一。纪念馆里一张张镌刻着伟大的照片、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书写着那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光荣历史和峥嵘岁月。走出陈列馆,步入小剧场,返乡学子在主题为《迟来的团聚》红色情景剧中重温了革命先辈为了党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品格和斗争精神。在参观学习中,大家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国民师范不同阶段的光辉革命历史,体会到代代相传的追求真理、热爱祖国、英勇无畏、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善于斗争的光荣革命传统。
“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根溯源在清徐。”“中国醋都”清徐久负盛名,出产的老陈醋以“蒸、酵、熏、淋、陈”五部曲工艺入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地理标志产品。美锦醋业是一家以 “现代化醋业”为主题的酿造型生产企业,坚持“传承、规范、创新、跨越”方针,以“研发提档、检测提级、产品提质、循环提效”为经营方略,依托“产品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双轮驱动,争做食醋行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除了生产工艺升级之外,美锦醋业正在二期厂区打造“醋都之窗”文化园,返乡学子沉浸式体验酿造工艺和文化自信,也感受到了制醋工艺人不忘初心、醇香久远的价值观。
走进大国重器 感受创新力量
关山难越,唯有前行。太钢集团始建于1934年,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和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的平台公司,目前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钢铁产品集群。太钢集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的殷殷期望,打响迎难而上的思想战,向“手撕钢”这个“卡脖子”领域发起冲击,奋楫争先。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太钢人牢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抢占时代先机,引领消费升级,攻坚克难,不懈攀登。返乡学子参观了生产车间、博物园,感受太钢不断发扬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贡献更大力量。
唯有创新者强,唯有创新者胜。今年7月20日,锦波生物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锦波生物首次实现了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与山西综改示范区共建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园,立足生命健康新材料和人类重大传染病两大领域,完成了多项原始创新成果从零到一的突破。返乡学子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感受了锦波生物的企业文化,以仁爱之心对待众生,用工匠精神打造产品,靠诚信奋斗做强事业,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给生产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访现代农业 共话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迭代升级,阳曲县万向农业科技园亦积极响应国家振兴战略,依托现有资源,促进农业数字化升级,坚持“现代农业+文旅休闲+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的综合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返乡学子先后参观了园区的沙盘规划图、“引凤归巢”工作站、薄膜连栋温室、智能玻璃温室、农业科技孵化基地、鱼菜共生循环农业系统及恒温酒窖等,在实地走访调研中体会生态园产业驱动、振兴乡村、绿色发展、复兴田园的美好愿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让村民致富,关键还是要发展产业”。阳曲县泥屯镇芦家河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发展车厘子种植项目,通过特色采摘、民俗旅游等产业多点开花,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翻四番的华丽转变,有效激活了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通过实地调研和入户访谈,返乡学子对芦家河村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充分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对芦家河村集体经济产业的支撑与助力。
感受家乡之变 谋求家乡发展
青春的脚步、火热的实践。几天来,返乡学子触摸着城市的脉动,深度体验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切身感受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蹚新路、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飞速变化。
“既有红色主题教育,又有乡村振兴调研;既有对大国重器的近距离感受,又有对科创前沿的深层次参访,可谓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家乡推介会。”复旦大学学子归巢联络站站长赵辰硕是从小在太原北城看着太钢烟囱长大的孩子,第一次进入太钢厂区,却发现里面已是“厂在绿中,绿在厂中”,绿树与蓝天代替了黑渣与白烟。还有山西综改示范区的上市科创企业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中心,阳曲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集农业、餐饮、民宿、采摘于一体的集体产业,这些都是他实践之前未曾了解到的。
“山西在发展,太原在前进。通过此次实践,所有工作站站长更要把太原之故事、太原之变化、太原之机遇宣传好,当好太原市人才工作的联络员,依托工作站和团太原市委、高校团委搭建好山西学子了解家乡的沟通桥梁,更好构筑山西学子返乡实习实践平台,吸引更多在外学子归巢筑梦、共建锦绣太原。”赵辰硕说出了所有参加社会实践返家乡学子的心声。
近年来,“太原市学子归巢工作站”搭建平台,强化宣传,牵线搭桥,引凤归来,助力省校合作、人才兴市。截至目前,工作站累计辐射13000名在外晋籍学子。寒暑假期间,积极宣传大学生红色教育与国情教育、实习实训、“青春兴晋”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覆盖面和影响力,累计吸引来自60余所高校6000余名大学生来并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他们走进机关、进入社区、投身基层,以青春和理想在家乡沃土谱写奋斗之歌,为推动省会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青春动力。
下一步,团太原市委将继续发挥“学子归巢工作站”引才聚才作用,为在外求学山西籍学子和家乡搭建起一座“双向奔赴”桥梁,组织开展青年学子见宣会、职业规划交流会、就业创业分享会等专项活动,感召更多大学生关注家乡、服务家乡,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家乡添砖加瓦,在“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中放飞青春梦想。